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3年10月12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孝至爱

新闻作者:操儒舜 赵雪梅 王 荣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2日  查看次数:次  
  人们都说,有往家里捡钱的,没往家里捡爹妈的。而柳林乡村民刘学举,却是一个“捡爹妈”上瘾的主。
  刘学举原住柳林乡郑家坪村,去年搬迁到该乡洪坪村2组。其孝心善举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他从小就对爷爷、奶奶、父母十分孝顺,20多年来,先后照顾赡养了10位老人。这些老人多数为盲、聋、弱智,本来都应算是“五保”,由集体供养。可这些“五保”对象,一个接一个被刘学举接到了家中,成了刘家的一员,享受着刘家给她(他)们带来的家庭快乐。
  1984年,该乡郑家坪村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余正香,在破屋里病得奄奄一息。村干部找到刘学举商量:“你们夫妇心肠好,余正香就交给你们代养吧!”就这样,余正香成了刘家第一位外来成员。余正香在刘家生活了22年,2006年逝世,享年88岁。老人生前逢人就夸:“学举这样的好人,世上难找啊!”
  家住外村的石泽美和儿子李正先都是弱智。2000年,石泽美的丈夫双目失明,一家人生活无法维系。刘学举和妻子杨元富商量:“他们一家三口,一个瞎,两个傻,咋活得下去啊?让他们和我们一起生活吧!”善良的妻子没有反对,就这样,家里又增加了3口人。
  汪少秀,弱智。原住柳林乡花坪村,与刘学举家相距40公里。汪的丈夫是刘学举的远房叔叔,叔叔健在时曾对刘学举说:“学举,如果哪天我死了,请你养活你婶婶吧,她在你那儿我放心!”2003年,叔叔去世了。因叔叔生前一句嘱托,刘学举将贫病交加的婶婶背回了家。转眼10年过去了,如今83岁高龄的汪少秀,身板硬朗,脸色红润。
  2010年6月19日,在刘学举家生活了20年的罗甫桂老人安祥地逝去,享年95岁。这是刘学举赡养安葬的第7位老人(包括已故的爷爷、奶奶、父亲)。
  目前,和刘学举一起生活的老人还有三位,他81岁的母亲潘云秀,79岁的石泽美和83岁的汪少秀。潘云秀听力不太好,精神有些失常,爱唠叨。“她一发病就闹,耳朵又背,要是和老人之间不团结她就发病,顺她心就好些。”刘学举的妻子杨元富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其实,刘学举的家境并不好,妻子十几年前患上支气管炎和帕金森病,因没有条件得到好的治疗,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加上家里有老人,他不能出门打工挣钱。只有没日没夜地劳作,种烤烟,卖粮食,养牲畜,维持一大家人的吃、穿及柴米油盐花销,还有老人们的日常医药费用。因长年操劳过度,刘学举头发早已花白。
  尽管如此,刘学举却从未想过放弃赡养的老人,既不向有关部门争取“五保”老人赡养经费,也不向民政部门要求照顾。“看到他们一个个那个样子,如果我不管,他们就会遭罪。赡养他们,我就图个良心安稳!”刘学举说,“只要我有口饭吃,就绝不让老人饿肚子!”
  “这几年,好在儿子、孙子在外打工挣了一些钱,才搬到洪坪盖了新房子。我在室内装了卫生间,这样老人们吃喝拉撒方便多了,我们照顾起来也容易一些……”渐渐好转的家境,让刘学举坚定了继续好好赡养老人的信心。


  2013年9月合影,前排左一80岁的汪少秀,在他家已生活12年;前排中间是79岁的潘云秀,听力不太好,精神有些失常,爱唠叨;前排右一是76岁的石泽美,双目失明多年;后排刘学举夫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