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来,他风雨一肩,坎坷一路,用爱心和汗水为102名老人“尽孝”,使他们享受到了幸福、安详的晚年。他,就是麻家渡镇中心福利院院长方友国。
主动请缨,甘做百位老人的“儿子”
在成为“大孝子”之前,方友国在麻家渡镇政府从事内勤工作。2005年5月,该镇中心福利院要进行扩建,急需一名得力的政府干部到福利院搞管理服务工作。福利院工作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高,管理难度大,是名副其实的“苦差事”,别人都避之不及,方友国却主动请缨,领导欣然应允。
刚开始开展工作时,一些老人并不配合工作,时常闹情绪。方友国不急不躁,主动给老人们做工作:“从现在起,我就是你们的儿子,你们有气尽管向我撒,但是一定要注意身体,配合工作!”
方友国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70岁的杨不语,是一名失聪老人,2005年12月入院时,双腿长满疮疤,流脓流血,不能动弹。方友国坚持每天为他端汤送药,擦屎擦尿,洗衣换被。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护理,老人日渐康复。
五保老人们上了年纪,难免有个三病两痛。方友国每个月都要组织大家到附近诊所做一次体检,以便准确掌握老人们的健康状况,及时为老人医治。
慢慢地,老人们对方友国越来越信任,越来越喜欢,也越来越依赖了,福利院的工作也在慢慢走上正轨。
精心照料,视院内老人为亲生父母在方友国心中,福利院是一个家。只是,这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其成员由痴、呆、傻、聋、哑、孤等弱势群体组成。他们的性格怪癖,生活习惯各异,将这些人组织在一起过集体生活,建立兄弟姐妹般的情,父母般的爱,谈何容易!只有把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用实际行动给老人一片真情,一片蓝天,才能把工作做好。
2008年10月的一天,晚上10左右,方友国刚刚忙完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准备就寝时,房门却被咚咚地擂响了。方友国迅速打开门一看,只见寝室长站在门外,脸上满是焦急神色:“贺荣柱不见了!问了旁人都说不知道……”“马上联系小组长,身体素质好的明白人来会议室开会,给镇上的民政办打电话汇报情况。”方友国迅速反应道。与会人员和镇民政办的干部很快来到会议室。方友国提出了几条解决办法后,就牵起村书记张兴祥家的狼狗,第一个进了山。
牌楼村四面环山,出入集镇只有一条村级路,山高林密,野物横行,十几支寻人队伍散入山林无异于大海捞针。第一天,方友国等人在山野丛林中寻找了一夜,一无所获;第二天,依然一无所获;第三天……终于在第10天下午5点,方友国和镇民政办的干部在牌楼村和黄栗乡的交界处找到了贺荣柱老人。发现时,老人嘴角干裂,面如死灰,已然奄奄一息。方友国立马蹲下身子,背起骨瘦如柴的老人送到医院。在医院时,方友国守在老人床前,寸步不离。连续十天的高强度行动,时刻崩紧的神经使他再也坚持不住,靠在椅子上睡着了。
方友国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中午,睁开眼,发现床上的贺荣柱老人已经醒了。老人虽然又哑又聋,但浑浊的双目却止不住地流下了泪水,他使出全身力气握住了方友国的手,久久无言……精神赡养,誓让所有“父母”内心安详 福利院内的老人大多无儿无女,长期孤寡让他们性情变得孤僻,如何让老人们告别孤独,从内心深处获得安详?方友国特别注重“精神赡养”,工作中一有空闲,就和老人们倾心交谈,做思想工作,鼓励大家多沟通、共同娱乐,并开展好院民、好宿舍评比活动。如今,福利院的五保老人们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相互照顾,真正成了一家人。方友国和老人们同吃一桌饭菜、同住一样的寝室、同样参加劳动。他要求食堂在生活上注重营养,坚持荤素搭配,还专门设有病号餐、生日餐,节假日还要换着花样做馒头、包子。老人们两天能吃上一次肉,每顿保证四菜一汤。
有好心人劝说方友国:“福利院的工作又脏又苦又累,你这大岁数了,该享清福了。”方友国说:“我已经习惯和适应这份儿工作了,我不忍心离开老人们。一名党员应该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由于方友国的无私奉献和默默无闻的工作,周围的群众都称他为尊老、敬老、爱老的楷模,夸他是福利院里五保老人的“好儿子”,是一位真正的“大孝子”。

方友国在询问福利院老人身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