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力度,多措并举,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在扩大城镇空间,着力推进重点镇、特色镇、边贸口子镇、宜居村庄等新型城镇化保障体系建设、竹房城镇带核心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县城等建设,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然而,农民工转移就业质量却与城镇化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新型城镇亮丽的街景与城镇就业现状极不匹配。作为拥有近39万农村人口之多的国家级贫困县,随其城镇化发展步子的加快,农民转移就业不仅仅在“量”字上要实现大突破,更要在“质”上力求新飞跃。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体现,更是我县走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建设“十星高地·秦巴强县”的内在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笔者以为:针对我县当前转移就业现状,着眼于新型城镇化的内容和实质,把解决和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质和量放到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优先位置,积极拓展就业创业空间、搭建就业创业平台、深化就业创业服务举措、保障就业创业权益公平,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实现农民工转移就业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为此应着重在以下方面狠下功夫: 一、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在分区推进、分类指导、分工协作上下功夫。
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从其本质和内容来看,它首先需要统筹兼顾,加快农民转移就业人员户籍、社保、教育、住房、土地流转等制度的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农民就业实现职业转移。从该县实际看,采取“全面铺开,纵深推进”模式一下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并不现实,应分区推进,在产业基础、城镇配套设施和人文素质条件具备的乡镇率先进行城镇一体化配套改革,由此逐步激励和带动其他乡镇陆续跟进。可喜的是,我县正在以宝丰镇为试点乡镇启动实施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其次,新型城镇涵盖各类城镇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服务。而人是这些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最活跃的因素,要充分发挥“能人效应”,实施传承、帮助、带领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员投身到城镇各类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服务中来。建设需要“能工巧匠”,管理需要“运筹帷幄”,服务需要“细心周到”,要分类指导,加强部门分工与协作,建立民间资本、人力融合机制,引导、鼓励、扶持转移出来需就业创业人员把自身发展的着眼点、着力点投向城镇各类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服务的组织、团体建立、运营和具体行为上来。
二、深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在拓展转移就业空间、搭建创业舞台上下功夫。
经济发展质量决定就业质量。要加快加大二、三产业吸纳转移就业的能力,提高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水平,抓牢抓实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是根本出路。我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十堰市西南部,东邻房县,西连竹溪、陕西旬阳,南抵神农架林区、重庆巫溪,北接郧县、陕西白河。全县人口约46万人,国土总面积3586平方公里,全县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位列全国第四、全省第二,铌—稀土矿储量位居全国第二,绿松石储量占全国的70%;有3200多种动植物,是著名的生物宝库、中国肚倍之乡和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独特的旅游资源、矿藏资源、物产资源、生态资源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和发展前景,以及传统特色工艺加工制作基础,为该县招商引资带来无限希冀。结合当前现状,一要在“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思路上,依托科学选择可开发的矿藏资源、水资源和人力资源抓招商引资,兴建新型工业园区,有序化、规模化实现农民就业转移。二要借力该县绿松石、茶叶等特色物产资源抓招商引资,抓人才引进,促进传统绿松石开采和加工、茶叶采摘和制作技艺向现代化生产模式提档升级,结合旅游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加大资金和技术引进,由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就业创业空间。三是我县有女娲山、武陵峡等奇特的自然景观,有三圣院、施洋故里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谷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将为这些旅游资源融入更大范围的旅游圈提供便利,要围绕这些旅游资源抓招商引资,带动第三产业兴起和发展,由此拓展新的行业,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增加转移就业收入,提高转移就业质量。
三、全力推进劳动力现状调查,在增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
结合县域城镇化基础建设管理服务实际需要,采取逐村(社区、居委会)逐户进村入户调查摸底的方式,深入开展转移劳动力现状调查,重点了解年龄、体质、学历、人品、就业愿望、就业现状等情况,根据调查分门别类整合培训资源和培训对象,集中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在培训中要特别重视职业规划指导、相应劳动操作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同时从技能型劳动力中,有目标、有效率地做好技能人才培优、选拔等工作。要积极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重点在教育、卫生、农业、旅游等领域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要依托我县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水电、幸福和谐家园、竹房城镇带、十星高地·秦巴强县等系列工程及其配套建设、后续发展、服务跟进等目标要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实际,采取贴近生产需要、贴近岗位要求、贴近职工素质提高的培训和考核方式,以引进人才、聚集人才、用好用活人才为重点,积极探索人才队伍建设新政策、新渠道、新教育、新模式,努力创造优良的人才培养和发展环境,使培训者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四、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功能,在提升劳动者对就业服务的关注度、协作力上下功夫。
长期以来,我县人力资源市场受位置偏僻、空间狭小、服务手段落后等客观条件制约,除了有组织的招聘会和大规模的劳务输出外,本地“用人找市场,求职到市场”的市场效能并不显见,广大城镇求职者更多地依赖已外出务工人员的带领和挨家门店(或企业)打听,求职意愿只能是“跟着时间过、跟着感觉走”,获得职位也非长久生计。而用人单位也多是靠打印招聘启事,或公告上网、或四处张贴、门前张贴自行招聘,用人的随意性、就业的不稳定性、劳资矛盾随时性可想而知。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凸显人力资源市场价值定位,采取有效措施将供需双方眼球吸引到人力资源市场上来,使供需双方乘兴而来,满意而去。因而,人力资源市场应化被动为主动,一要从严格落实用人单位用人登记、待业登记入手,促使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在批准、监督下招工、上岗。二要切实担负就业桥梁作用,把收集、整理、发布、送达用工信息作为重要使命,尤其要动态掌握我县城镇化基础建设和社会管理服务的政策、市场主体信息,并充分发挥不怕吃苦的精神,将用工信息和求职信息分类整理,必要时以多种形式传递给求职者。“到人力资源市场招得到满意的工,到人力资源市场求得到称心的职”应成为人力资源市场自身的价值追求。
五、跟进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和手段,在维护劳动者工资、社保、福利上下功夫。
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充分维护是最直接的就业质量,它直接连接着就业人员的幸福感。在市场主体和利益多元化、我县人力资源市场供过于求的条件下,用工主体和劳动者依法办事的自觉意识仍很欠缺,劳资矛盾多发易发。当前,我县城镇化基础建设突飞猛进,系列大型工程建设频频上马,移民建房、新农村建设、民间建房等领域因资金短缺,劳动者特别是转移就业人员劳动报酬支付拖欠问题最易牵动神经。必须跟进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和手段,以促进就业转移劳动者的就业安全感和幸福感。一要加强“刚性”政策研究。加大问题整治工作研究,针对法律法规及监管漏洞,出台劳动用工责任刚性规定,严把市场准入关,年审鉴定关,严把问题整治关、落实关,从制度上堵塞遗漏,加强引导、教育和防范。二要建立健全运转协调、监管高效的联合监察机制,开辟用工监察绿色通道,确保就业转移人员合法权益受侵问题不因断点而不了了之。三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要通过保障劳动监察经费、配优劳动监察人员、强化劳动监察装备来促进劳动监察实际作用力的大提升。
(作者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3上一篇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推进农民转移就业质量的几点思考
新闻作者:李大智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2日 查看次数:次
3上一篇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