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眼八个特性擦亮十星品牌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吴世杰
“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肯定为“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和一大品牌。荣誉来之不易,品牌当须倍加呵护。
一是着眼于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更加注重创建主题的时代性。紧扣时代脉搏、农民意愿、发展需要,及时调星设星,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二是着眼于农村日趋空心化的现状,更加注重创建活动的主体性。继续坚持“五会一堂”等好的经验,凸显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创建精神。
三是着眼于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创建内容的全面性。将“十星”创建的内容标准与五大文明建设一一对应,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细胞的层面进行全面体现和具体量化。
四是着眼于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更加注重创建方式的针对性。要及时调整创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十星”创建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功能。
五是着眼于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更加注重创建活动的规范性。搞好创与评的结合,管与帮的结合,使创建活动始终在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上健康前行。
六是着眼于培育新型农民的需要,更加注重创建活动的惠民性。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力求让创建活动惠及万众民生的方方面面。
七是着眼于“中国梦”实践,更加注重创建活动的融合性。将“十星级”文明创建与“中国梦”实践紧密结合。坚持群众路线,引导群众在争星创星中实现建设美好幸福生活的梦想。
八是着眼于“十星”文化建设的需要,更加注重品牌放大的效应性。加大“十星”文化阵地建设和文明精品生产力度,成立“十星”文化研究院,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启示
郧阳师专校长 喻斌
竹山县自1993年首创“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以来,走过了二十年,期间在广大农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宣部几届部长都予以关注,此项活动仍在蓬勃开展,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文明建设,应从这一现象中获得一些经验和启示。
启示一:自发与自觉的结合是创建活动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十星” 创建活动的发端,是源于富裕后的农民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探索。群众的需求,群众的智慧,群众的参与是最宝贵的经验。他不是舶来品,不是上级的命令,所以受欢迎,过程中的问题群众自己会解决。领导的作用在于,及时发展、推广、肯定,并使之更加科学、规范直至制度化,把自发的热情转化为理性的自觉。这种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的结合,使创建活动具有了不竭的动力。
启示二: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为创建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创建活动的形式并不复杂,能激起广大农户热情的是“十星”级评选结果的公开化。评选、公示、宣传影响是从古自今都被广为接受的管理方式,再把平等、公正、公开原则予以保障,这一活动就获得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启示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是创建活动实效性的切实保证。“十星”评选的形式,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但“十星”内容的设定,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它摆脱了历史上纯精神层面的“孝、廉、德、行”模式,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初“万元户”评选的纯物质标准,而是有虚有实,有名有利,特别是“十星”内容因时而变,因需而动,以其灵活性实践着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因此,二十年前的“十星”可以产生巨大作用,二十年后的“十星”仍然可以产生巨大作用。

把“十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成功典范
县委书记佘立柱
此次“十星级”文明创建与“中国梦”实践理论研讨会在我县成功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十星文明创建是中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竹山模式、实现中国梦的成功典范,这既是一个基于现实考量的共识,更是一个基于历史维度的认同。下一步,我们将巩固研讨成果,更好地以理论指导实践,把竹山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十星高地·秦巴强县”和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区。
1、把十星创建作为农村中国梦的生动缩影。立足中国梦是人民梦的本质,始终顺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福、求康、求安、求乐、求美等多元需求,大力开展“十改十建创十星”、“四建四清四改四化”活动,通过争星创星完美地表达和呈现47万山区群众追梦、筑梦、圆梦的生动历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实现幸福梦。
2、把十星创建作为辉煌中国梦的竹山篇章。立足竹山实际,始终坚持不换频道、一以贯之,按照“全覆盖广参与、强主体抓结合、建机制上水平”的要求,将十星创建作为竹山践行中国梦的自选动作,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创建的长效机制、工作机制、推动机制、责任机制、激励机制,保持创建活动的时代性、规范性、惠民性和实效性,推进创建内涵的时代化、活动常态化、载体大众化。
3、把十星创建作为高扬中国梦的时代标杆。加快建设一批道德讲堂、十星文化广场、社区服务中心、老年人互助社,挖掘推介一批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的“竹山好人”,着力增进人民群众的精神福利,使广大农民既富口袋更富脑袋,让以“十善十美、十星光荣”为内核的十星文明,成为竹山精神最质朴的文化元素,成为人民群众最普遍的价值追求,成为建设美好幸福家园的强大动力。

深化“十星”创建共建美丽
竹山县委副书记、县长龚举海
竹山是全国“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的发祥地,19年来,“十星级”创建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新阶段,要使“十星级”文明创建这张辉煌荆楚名片始终熠熠生辉,以“十星级”文明创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中国梦”实践,要着力抓住四个坚持: 一、坚持用“十星”创建创新工作载体,推动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一是凝聚科学发展共识,坚持以“十星”创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局;二是营造全民创业氛围,树立“创星就是创业”的理念,形成干部创事业、能人办企业、全民办产业的创业氛围;三是广度延伸助推发展,形成“围绕发展抓‘十星’,抓好‘十星’促发展”的大好氛围。
二、坚持用“十星”创建改善环境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一是开展农村“十改十建创十星”活动,建立“五主三包”工作机制,整合各种创建力量和各类政策项目,实施“十改”工作,建设“1+9”模式新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二是引导企业和争取外援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三是落实优惠政策强化创建效果。
三、坚持用“十星文化”引领文明乡风,促进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十星”文化创建内涵;二是完善机制,巩固和拓展农村基层文化阵地,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固本强基,打造“十星”和谐文化品牌,通过文化充实精神世界,温润心灵、涵养人生,从而推动形成和谐淳朴、友善守信、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
四、坚持用“十星”创建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发展良好局面。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把“十星”创建作为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手段,实现在创建中提升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中和谐进步。

“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探析与思考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林雪荣
科学评价“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社会价值。一是高扬全国的一面旗帜。“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确定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典型和重大品牌,两次召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进行推介,先后得到三任中宣部长和省、市委书记的亲笔批示,等等都雄辩地证明,“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已成为了飘扬在中国广袤农村大地上的一面鲜红旗帜,正在释放出勃勃生机与强大影响力。二是辉煌荆楚的一张名片。继“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荣获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之后,又于2009年12月16日顺利入选“荆楚60名片”之一,从而成为新中国发展史上留下“湖北印记”的标志性事件。三是文明城乡的一个导向。星空无限、星光灿烂已成为引领十堰城乡文明的风向标与人文景观。四是滋养群众的一种文化。“十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逐步成为滋养、浸润群众心灵的一种文化自觉和追求。
客观审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现实挑战。一是价值取向多元化挑战“十星”创建的导向力。二是利益诉求多样化挑战“十星”创建的驱动力。三是创建主体空心化挑战“十星”创建的影响力。四是政策导向单极化挑战“十星”创建的保障力。
正确选择“十星”创建的路径对策。一是辩证把握普适与特色、物质与精神、官创与民享、传承与创新“四种”关系,以新理念适应新变化。二是坚持做到把创“十星”与建设新农村、强化基层组织、加强民主政治、创新社会管理“四个”结合,以新举措谋求新成效。三是注重发挥党委政府揽全局当“旗手”、文明委(办)善谋划作“推手”、基层组织真落实用“抓手”、社会各界齐努力伸“援手”的“四手”作用,以新机制开创新局面。

群众路线教育的生动实践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曹明权
“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是十堰首创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形式,它发源于竹山县,继而在十堰市以及全省、全国推广,被誉为“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的有效手段,也是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载体。
一、“十星”设置关注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创建内容源于人民。创建设置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接受了人民群众的检验,因此,“十星”创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二、“十星级”创建饱含人文关怀,既注重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又着力推进农民致富进程,创建活动为了人民。“十星级”文明创建在注重塑造新时期农民价值观的同时,坚持把为人民群众办好事、解难事融入对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在具体创建实践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使长期困扰农民群众的行路难、就医难、入学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三、“十星级”文明创建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创建活动依靠人民。在创建机制上,无论是自评、互评,还是审定、公示、授牌,主体是人民群众。“十星”评定的各个环节高度透明,人民群众全程参与,“加星”与“摘星”都是人民群众自己说了算,各级干部只作组织引导,不能越俎代庖。
四、“十星级”创建促进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服务人民,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一方面,“十星级”创建鞭策村干部和农民党员增强“向我看齐”意识,拉近了干群距离。另一方面,“十星级”创建激励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强化服务,密切了党群关系。

“十星”文化的品牌化思考
郧阳师专党委副书记周进芳
在品牌经济时代,品牌既是生产力、竞争力,也是传播力和发展力。合理构建文化品牌,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竹山县20年来开展“十星”文明创建工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十星文化”。能不能让“十星文化”尽快成为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双重凝聚的品牌文化呢?本文拟就这个话题进行必要的探讨。
一、品牌与文化品牌 起初,品牌不过是一个名词、名称或者符号,被用来区分所销售的产品和劳务。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品牌的内涵带来了丰富的含义,人们开始关注除了识别功能以外的意义。任何一个堪称“品牌”的产品,必定蕴含着文化的因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品牌文化”。就是说除了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以外,还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
二、十星文化的品牌定位 文化品牌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文化的定位。“十星文明创建”是竹山县几届县委和政府倾心打造出来的一个品牌,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从文化需求上讲,十星文化既体现了农民的现实需求,也体现了农民的理想追求。从文化传承上讲,十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伸,也是时代文化的创新。从文化传播上讲,十星文化既具有特殊性,也具有普适性。
三、十星文化的品牌化 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是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没有精心策划和有力宣传,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品牌化”。而竹山创造十星级的“物态化”是十星文化品牌化的基础;“风俗化”是十星文化品牌化的延展;“艺术化”是十星文化品牌化的传播。这些都使十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旌表制度视野下的“十星”文明
郧阳师专副校长潘世东
一、“旌表”的语义学意义。“旌表”二字最早出处见于《尚书·毕命》:“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即:用旌表的方式将隐没在乡里的美德善行表彰出来,并以此扬善惩恶,在社会上树立清风正气。它直观而准确地折射着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精神,是弘扬仁、义、忠、孝、节、廉等封建道德的社会回报机制。
二、中国传统旌表制度的历史演变。旌表制度自秦汉开始,历经后世不断的发展起来。时至当代,传统旌表制度被有效地传承利用,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而发源于上世纪90年代,肇始于湖北省竹山县的农村十星文明创建活动则是新时期党的农村工作巨大创新,是“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更是悠久古老传统文明和旌表制度在当代的深远回响。
三、传统旌表制度与当代农村十星文明比较。1、文化思想基础:传统旌表制度与当代农村十星文明建设有着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和基本同向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人生三不朽观念和马斯洛的自我价值实现理论。2、对象与标准:在旌表的对象与标准上,传统旌表制度与当代农村十星文明建设也有较大的相同性,那就是旌表旗帜人物、道德风尚、伟大创造和英雄业绩。3、方式与手段:运用什么方式和手段,使旌表制度与当代农村十星文明建设垂范于民、造福于民,取信于民,并最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4、社会功能与价值:从价值功能学的角度考察,旌表制度与当代农村十星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社会、道德、法律、风俗等多方面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与功能,是古今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创造,更是一部古今社会管理、乡村自治、移风易俗、道德教化、文化发展的指南和法典。

引导群众追星中圆梦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毛昌盛
20年来,竹山人民首创的“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在与时俱进和常创常新中,已经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独特模式、重要典型和重大品牌,成为“辉煌荆楚”名片之一。20年后,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十星”创建必将成为基层群众托起“中国梦”的又一生动实践和伟大探索。
“十星梦”是竹山人民的“中国梦”。“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之所以始终保持旺盛生机与活力,既有各级组织在问星管星中始终秉承的道路自信,广大党员干部在抓星护星中始终坚守的理念自信,各级部门在帮星促星中始终执行的制度自信,更有人民群众追星创星中日益增强的文化自觉。创建活动所主张的“十善十美,十星光荣”的价值取向,逐渐成为全县人民最核心的价值观、最朴素的梦想。20年创星,竹山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平均增幅超过20倍。47万痴迷追星族、追梦人,在攀星、话星、追星、创星、梦星、请星、用星的实践中,让自己的幸福小梦在十颗金星的召唤下自觉融于宏大“中国梦”的壮丽史诗和生动实践。
实现辉煌“中国梦”的竹山篇,需要我们进一步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当前,亮品牌。编辑出版《十星级文明创建与中国梦实践理论研究》,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擦亮“十星”品牌。
二是抓规划,谋长远。认真编制好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区规划,制定短、中、长期工作目标和深化方案,不断跨越新辉煌。
三是抓创新,促提升。进一步加大理念、机制、方式的创新力度,深化创建领域,提升创建水平。
四是抓结合,激活力。与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五位一体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等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激发创造力和推动力,合力推进,共圆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