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3年12月07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本教育花开满园 科学管理特色突出

新闻作者:方孝文 吴自国 向继明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7日  查看次数:次  


定期举办的生本教育研讨会



激情四射的生本课堂



课改成果之一斑
 
  2013年,茂华中学中考成绩再次刷新校史纪录:上省重点高中线70人,超过全县上此线人数的三分之一,居全县第一;上市重点高中线236人,占全县上此线人数近四分之一,居全县第一;上普通高中线409人,居全县第一。全县中考成绩前十名中,除第五、第九名外,其余8个席位均被茂华中学囊括。茂华中学学生张丰以623分的高分夺得全县中考状元。
  令人惊羡的数字背后承载着茂华人多少艰辛的付出!学校不断发展,成绩不断攀升,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什么?
动力一:生本教育开奇葩
  教学质量如何提高?茂华中学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了方向,那就是生本教育。从2010年秋季起,茂华中学就踏上了生本教育的学习和摸索之路。
  2011年3月,学校组织七年级7名教师,在校长方孝文的带领下,亲赴广州,参加全国生本教育培训,实地学习生本教育;2012年2月,学校再次组织又一届七年级8名教师赴广州,学习、考察生本教育;2013年9月,在校长方孝文的带领下,茂华中学又组织30多名教师到小组合作学习搞得比较成功的郧西县马安中学,参观学习。几次外出学习活动,安排的时间紧凑,内容丰富,颇有实效。除了聆听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的专题讲座外,学员们还与郭思乐教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并深入到当地部分开展生本教育成功的中小学校观摩学习一线“生本课堂”。
  从开始实施生本教育至今,茂华中学开展生本教育的轨迹大体经历了七个阶段,先学先试——经验总结——座谈交流——分层推广——全面铺开——生成模式——施行完善。
  先学先试。从2011年春季开始,学习归来的各学科带头人,首先在自己所代的班开始实验。很快,生本教育似一阵春风,给校园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实验班的教师教育理念更新了,角色转换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了,课堂教学活起来了,教学效果显现出来了。学校出现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可喜局面。教师们看到了实现“走轻负高效之路,构建高效课堂”目标的曙光。
  经验总结。为了及时总结在生本教育实验中获得的经验,或心得体会,或疑难之思索,学校主办了《茂华中学生本教育动态》期刊,至今已出刊12期。有专家这样评价茂华中学的这份校刊,称它是学校开展生本教育的动态窗口,也是用生本理念定位茂华中学构建高效课堂的风向标,是推进生本教育的加油站,还是教师校本培训的鲜活教材。
  座谈交流。为了解决在实验中的困惑,交流经验和心得,学校先后召开全校性的生本教育研讨会8场次,分年级、分学科召开研讨会20余场次。通过研讨,集思广益,破疑解难,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生本教育实验健康推进。
  分层推广。经过2010级实验班半年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学科的实验,学校首先在主要学科上向2011级和2012级推广。2012年,再由主要学科向其他学科推广,至此,生本教育在茂华中学落地生根,全面铺开。
  生成模式。今年上半年,茂华中学在认真总结、研究前两年生本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茂华中学实际,各学科总结出了具有茂华特色的生本教育课堂模式和教学模式,并在学校全面推行。
  三年来,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生本核心理念在广大教师心中逐步生根发芽。 
  课堂结构也逐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前置性作业——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展示——教师点拨总结,已成为基本的教学流程。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学堂,学生是课堂主人,教师仅仅是“导演”和助学者。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上台展示,质疑声、讨论声、点评声、掌声、笑声不绝入耳,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老师常常隅居一角“尽情地欣赏花的绽放”。
  生本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三年的实践证明,走生本教育之路的选择是正确的。
动力二:均衡分班显活力
  从2010年秋季开始,茂华中学实行了均衡分班。均衡分班已经成为学校一项基本制度。
  均衡分班是人民群众的要求,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体现。过去因为严重的择班现象,曾一度给茂华中学办学带来很大干扰和困难。家长为孩子择班,往往要使出浑身解数,通过各种关系各种渠道找熟人托领导。结果是难了领导,苦了老师。有的班学生三十余人,教学资源严重浪费,有的班六十余人,甚至达八、九十人,人满为患。人多的班由于老师精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学质量自然受影响。人少的班教师积极性严重受挫,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这一不正常的现象制约了学校健康发展。瓶颈是什么?出路在哪里?——“均衡分班”。
  为了让均衡分班制度落到实处,学校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广纳谏言,制定了《关于均衡分班的规定》。一石激起千层浪。均衡分班打破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它打造了师生公平竞争的平台。全面激发了师生的内在潜力和活力。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千帆同时竞发,和谐竞争的局面很快形成了。
  依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和《中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等规章,茂华中学在新生入学前,将所有应招的生源(无论是否参加了小考,无论最终是否到茂华中学就读)按照小考成绩、学生来源(毕业学校)等均衡分配到各班,再由各班主任当场抽签选定班级学生名单,最后张榜公布。公布的分班结果任何人不得更改。 
动力三:名师团队作引领
  2012年春季,茂华中学首批“名师”产生了。
  依照学校给“名师”的定位,即生本教育的实践者、推动者,教研教改的引导者,某一学科的带头人。经过备课组、学科组、年级组层层推选,学校认真审核,2012年春季,评选了首批“茂华名师”。2012年秋,茂华中学在全县首创“名师工作室”。成立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政史、理化5个学科名师工作室和班主任工作室。
  名师工作室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学科研能力为主要工作目标。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行动研究,提升全体成员的实践性智慧,力求研究出成果,教师得发展。将生本教育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聚焦教育教学热点和疑难问题,以示范引领为特征,促进全体教师在名师引领下发展,在创新性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自我突破。
  “名师工作室”成了学校开展教研教改的阵地,成了推进生本教育的得力抓手。学校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发挥“以点带面、结队联动、辐射引领、互惠双赢”的作用,助推教师团队专业成长。
  为此,重点做好两件事。一是建设共享资源:工作室以网站方式建立共享平台,做好各个工作室网站建设,在茂华中学名师网上共享教育教学成果。为老师们提供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源,供其选用。二是研究生本教育:“名师”们深入课堂教学研究,以生本教育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积累第一手材料,积极开展以生本教育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生本教育的实施和推广。
动力四:精细管理出效率
  细节决定成败。精细化管理出效率。管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我们在继承、借鉴、创新中逐渐形成了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激发了教师的潜能,增强了办学的活力。
  创新管理理念,激发教师潜能。一是教学管理从行政型向服务型转变。班子成员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师,一切为了教学的思想。二是从管理型向指导型转变。坚持尊重人,赏识人、成就人的原则,用人所长,在管理中变检查为指导,变批评为帮助,变惩罚为鼓励,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从管理型向引领型转变。校委会成员学科搭配合理,每个成员包一个教研组,兼代一门课程,教学理念新颖,方法灵活,成绩突出,指导教学内行,说服力强,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创新管理机制,增强内部活力。一是从制度管理转变为标准引领。变刚性的制度管理为柔性的标准引领。学校制定高效课堂标准,引领教师按照先规范,再合格,后达标,最后优秀的发展模式,不断进步,实现了教师由“要我教得怎么样”到“我要教得怎么样”的转变,使追求教学艺术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二是强化责任意识,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将整体目标分解到各教研组、年级组,中层组织再分解到教师个人,并且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这样就把教师的个人目标同学校的整体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细化管理过程,为提高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是加强静态管理。教导处、年级组对备课、上课、作业批阅、导学案的设计以及辅导、命题、监考、阅卷等教学环节都有明确规范与要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形成了抓细节、抓平时、抓落实的管理风格。二是加强动态管理。学校要求学生入校即静,入室即学,教师辅导入楼即管,入班即看,教学管理人员、班子成员做到“五勤”:勤检查,勤记载,勤反馈,勤指导,勤督促。三是有效进行质量分析。无论是模拟考试,还是期中、期末考试,包级(组)领导都要及时分析各项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通过分析,总结得失。 
  人性化管理,培养团队精神。该校一直注重人性化管理,培养教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怀,学校的绩效工资兑现、晋级、评先、表模等,都向班主任和前勤教师倾斜、向毕业班教师倾斜,力争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八节为女教师举行座谈会、文体比赛等活动,组织女教师体检,表示关爱;春节临近,慰问离退休教师;教师生病、家里有红白喜事,学校领导亲自前往以示关爱。尽其所能为教师们解决生活中和工作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降低管理重心。班子成员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蹲教研组,包年级组,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深入班级,深入师生当中,或解疑答惑,或排忧解难,既融洽了干群关系,增强了领导的亲和力,也为学校科学的决策提供了有力保证。
  实施均衡分班、推行生本教育、打造名师团队、科学细化管理,这就是茂华中学不断前进的秘诀。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