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4年04月01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革除陋习倡文明

新闻作者:党世根 刘理文 黄 波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1日  查看次数:次  
  阳春三月, 繁花生枝的清明节前夕,市民纷纷沿着水泥大道来到绿树环绕,绿草如茵的万福山陵园,寄托哀思……
  近几年来,我县殡葬管理工作持续推进,殡葬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殡仪服务与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文明治丧和惠民殡葬逐步推行。各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破除沿袭了千百年的殡葬陋习,厚养薄葬、文明祭祀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破除陋习,殡葬改革拉开帷幕
  殡葬改革是一场现代文明与愚昧落后之间的斗争,是对丧葬陋习的革命,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过去,县城区街道、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搭建灵堂,燃放鞭炮,不仅严重污染了城区环境,而且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2010年8月,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关地区殡葬管理》的通告,出台了《竹山县殡葬管理办法》,召开了深化城区殡葬改革动员大会,要求城区治丧活动必须在县殡仪馆举行,禁止在家庭、居民区或街道等场所办理丧事。为推动城区殡葬改革和规范殡葬管理,我县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关闭了桥东等3家不规范的停丧点。县殡葬管理执法队在城区周边开展乱建坟墓专项清理整治活动。每年清明节期间,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倡导绿色、生态、文明、节约型殡葬,引导群众树立新的丧葬观念,赢得了群众对殡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据统计,三年多来,共接待办理丧事800余起,其中进入万福山陵园安葬500余人。
文明殡葬,在规范建设中前行
  在青山环抱的万福山陵园,一个个坟墓整齐有致地排列着,坟前栽植的塔柏郁郁葱葱,显得分外静谧安详,宛如一处小园林。这是我县加强殡葬改革,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之花盛开的一个硕果。
  文明殡葬,既需要市民意识的转变,更需要加大投入,不断完善丧葬平台建设。为满足城区居民殡葬需求,县殡仪馆不断加大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环境园林化、设施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要求,新建和扩建了2个大型吊唁大厅,改扩建了食堂、商店等配套设施,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殡葬需求。为强化殡葬事业改革和殡葬服务,县委书记佘立柱带着县民政局局长王世国、城关镇党委书记刘甲华多次深入县殡仪馆调研馆内设施建设和殡葬服务工作,为公墓规划选址,要求把公墓打造成布局合理、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的竹山新景观,人生后花园。2011年,我县建起了100余亩的万福山陵园,县林业局无偿提供绿化苗木,对万福山陵园进行了绿化。
惠民政策,温暖众多特困家庭
  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殡葬服务,既是当前广大城乡居民的迫切需要,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
  为让殡葬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广大百姓,我县积极出台有关政策减免部分特殊人群的丧葬费用问题,规定凡在我县常住户籍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城镇“三无”人员、 “五保”供养对象、流浪乞讨人员和享受抚恤补助金的重点优抚对象等去世后,免除基本丧葬服务费。三年来,县殡仪馆免费为五保、低保、特困户对象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办理丧葬200余人,参与处理交通及火灾等死亡事故50余起,县民政局落实惠民殡葬补助金30余万元,全部兑现到丧户。2013年3月,我县某镇发生一起三轮车翻车事故,导致2人死亡,县殡仪馆闻讯后,迅速将冷冻柜送往事故现场,彰显了自觉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完善服务, 提高服务水平
  殡葬队伍建设是提高殡葬服务质量,推进殡葬事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县殡仪馆按照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要求,本着一切为丧属着想,一切对丧属负责的态度,加强殡葬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近年来,县民政局先后组织殡葬服务人员到省内石首、秭归等地现场观摩、跟班学习实践。县殡仪馆不断加强对殡仪工作人员相关业务知识、礼仪接待、服务技能培训,自觉形成尊重丧户、敬重逝者的良好风尚。在便民利民的业务受理、遗体处理、守灵悼念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操作规程,做到殡葬服务项目、内容、程序、收费标准和承诺监督等制度全部上墙公示,馆内实行24小时服务,设立殡仪服务热线电话,随时提供业务咨询、治丧洽谈、引导办理等事宜,择优引进社会殡仪服务机构,由其提供花圈、祭品、礼书等部分丧葬用品服务,便利群众治丧,真正做到了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慎终追远,倡厚养薄葬新风尚
  厚葬不如厚养。时下,仍然有少数人办丧事时讲排场、比阔气,一场丧礼办下来,至少得花数万元,这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人们常常感叹“生得起,死不起”。
  为倡导节俭办丧事,县殡仪馆服务收费标准严格执行县物价局规定核准的标准,从运尸、穿衣整容、挽歌吹打到遗体安葬坚持按最低价格收费,其设备、设施、卫生环境、客房使用、就餐等租用、消费也是就低不就高。在殡葬操作过程中,馆内工作人员尽量与丧家交流、协调、参考征求意见,达成办得体面又不浪费的共识。县殡仪馆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丧家待客用烟不超过10元,席面不超过300元。有一位在外地开煤矿的个体老板在为父亲办理丧事中,用40元一包的黄鹤楼牌香烟招待凭吊的客人,被该馆工作人员劝止后,这位老板一时还有想法。丧事办完结算后,他感慨地说:“在殡仪馆办丧事,既省力、省事、省钱,还办的很体面。”
  县殡仪负责人说:“殡葬改革以来,厚养薄葬、文明丧葬逐渐被市民所接受并成为自觉行动,这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城关镇党委政府和县民政局的关注、支持和指导,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优质’的标准,新修万福山陵园循环路1000米,扩建墓地200亩,倡导鲜花祭祀新风尚,搞好墓地绿化和美化,建好公厕、休息亭,打造园林式陵园。”

殡葬改革任重道远
  今年年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党员干部要自觉抵制迷信低俗活动和丧葬攀比、丧事铺张及居家闹丧等陈规陋习,不得在居民区、城区街道、公共场所搭建灵棚、焚香烧纸、燃放鞭炮或吹打弹唱、抛洒冥纸;严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丧事活动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严禁借机收敛钱财;严禁修建大墓、豪华墓;坚决制止为活人立墓、超标准建墓、建宗族墓。
        俗话说:“不破不立。”新事物总是伴随着破除旧陋俗发展起来的。殡葬改革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合乎时代潮流和民意。应该说,殡葬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面广量大、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近几年来,我县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殡葬改革在传统的丧葬礼俗中吹出了一股文明新风。然而,由于传统习俗积淀深厚,深层次、历史遗留问题的大量存在,殡葬改革,文明丧葬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特别是在乡镇农村,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应将文明丧葬建设作为我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定详细规划,强化舆论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党员干部要做推动殡葬改革的带头人。
        我们坚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文明丧葬也将会在规范化建设中不断前行,更趋完善。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