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夏天把成熟肚倍蚜虫放到苔藓里培育起来;2005年春,将肚倍蚜虫收集起来,装入小纸袋挂在肚倍树上,让它吸食嫩叶汁液。“我60多亩肚倍林,踏满了他的脚印。”回忆起当年王耀林研究肚倍种植技术的情形,王太新仍历历在目。2006年,王太新的肚倍林亩均收入600元以上。
初试成功,让王耀林兴奋不已。他一边组织王太新与128户农民成立塘湾村肚倍专业合作社,实行 “基地+农户+土专家”模式,探索成熟的 “种植苔藓—培育蚜虫—挂袋放虫”高产种植技术;一边带领村干部分片包户,发动村民种植肚倍,为农户送树苗、送技术,还对在肚倍林培植苔藓、培育肚倍蚜虫的村民给予奖励。
“一片肚倍林,一块苔藓地,春季放虫,夏季挂果,棵棵见收,块块见效”。2008年,塘湾村肚倍专业合作社探索出成熟的肚倍高产种植技术,每亩肚倍林年增收2000元以上,比过去靠肚倍蚜虫自然迁飞上树高出10倍以上。
这一消息传开后,备受农业专家关注,华中农业大学、省林科院分别派出多名农业专家前来考察、研究。
但王耀林并不满足,更未就此止步。2009年,他争取县、乡支持,创办了全省首家 “土专家”参与的村级肚倍科研所,进行苔藓繁殖、蚜虫培育、肚倍苗选育等试验,逐渐掌握了肚倍蚜虫繁育的关键技术。
在王耀林等人不懈努力下,塘湾村村民不仅掌握了肚倍高产稳产技术,还建成了5000亩肚倍高产基地,肚倍种植大户发展到117户,肚倍产业带动该村村民人均年增收1600元以上。
“既然当了村干部,责任就是服务百姓,梦想就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王耀林始终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任村党支部书记15年来,他带领村民建起千亩高效茶园,将水泥路修进了村民院落,让八成以上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0年前的不足2000元翻了一倍多。一片片肚倍林遍布乡间,一块块茶园叠翠山岗,一座座小楼散落村组,如今,塘湾村俨然一幅水墨画。过去贫穷落后的塘湾村,已成为肚倍专业村和远近有名的富裕村。
“每个村民都是我们的亲人”
“您永远是我的亲人,逢年过节我都会来看您。”4月1日中午,从温州赶回来送别王耀林的塘湾村村民叶枝海泣不成声。在送别王耀林的数百名群众中,叶枝海举着“我长大了,您放心吧”的挽幛,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王耀林与叶枝海,不是父子胜似父子。12年前,叶枝海的父母去世,他和弟弟叶枝林成了孤儿。从那时起,王耀林把兄弟俩当成亲生儿子对待,吃的、用的全由他管,一直到他们长大成人。
在塘湾村,王耀林有很多这样的 “亲人”。其中最让他牵挂的,是他接回自己家照料了10年的张吉美老人。
2004年,年近七旬的张吉美双目失明,其子因病去世,女儿远嫁他乡,张吉美身边没有亲人照料,生活十分艰难。
王耀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定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住。
他向家人说出这个想法后,马上遭到妻子反对:“你平时忙工作,家里农活指望不上,年迈的公公也要照料,现在再添一个老人,顾得过来吗?”
面对妻子的反对,王耀林无言以对,却执拗地坚持自己的决定。“假如我妈还活着,你愿意服侍吗?”他反问妻子。
“你妈就是我妈,我服侍她是应该的!”妻子不假思索地说。
“我妈去世得早,你这个儿媳没有尽一天孝。现在,你就把她当我妈不就行了?”王耀林说。
面对固执的丈夫,妻子虽然不愿意,最终也只好接受了。从此,王耀林与妻子承担起了照顾张吉美的重任。10年里,王耀林夫妻俩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对张吉美尽着一份孝心。“那些年,他们对她比对我还好!”王耀林80多岁的父亲回忆道。
去年底,张吉美被女儿接走后,王耀林还经常打电话问寒问暖。
除了张吉美、叶枝海兄弟俩,自幼瘫痪在床的张洪财、贫病交加的曹永顺三兄弟,靠王耀林扶持搬出破屋,住进砖房或楼房,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养父过世、举目无亲的刘香,在王耀林的资助下,安心地上学,成了他的好“闺女”。此外,他提议村委会设立教育基金,让十多个孤儿走进了学校;他主持修建村福利院,将30多个孤寡老人集中供养起来,十多年坚持与福利院老人一起吃团年饭……
“全村3500多位村民都是我们的亲人,只有用心为老百姓做好每一件事,老百姓才会信任我们。”无论是扶危济困,还是调解纠纷,王耀林处处为群众着想,以无声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对群众的事,他很上心,不管谁找他,他都当成自己的事办。他去世后,好多人去悼念,因为老百姓怀念他。”年逾七旬的贺显泽老人深情回忆时,眼里满含泪花。
“百姓的事无小事”
塘湾村三组村民张大和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在新集镇中心地带建起楼房。“不是王书记让给我宅基地,我哪儿住得到这儿!”王耀林不幸去世后,搬进文峰新集镇的张大和,不时念叨着这句话。
作为谷竹高速公路拆迁户,又为文峰新集镇拆迁、改造奔忙了一年多的王耀林,虽然迫切想到新集镇上建房安居,但为了群众3次让出了宅基地。
去年2月,文峰乡新集镇扩容改造一期工程完工,乡党委、政府规定,凡境内谷竹高速公路和集镇拆迁户、有能力进集镇建房的农户均可进集镇建房,并享受无偿提供宅基地等优惠政策。王耀林的房屋位于谷竹高速公路影响区,一家人也早就希望搬到新集镇上安居。按照乡上的分配方案,他家也分到了一处宅基地。
正当王耀林准备建房时,张大和急匆匆找来了:因地质滑坡房屋严重开裂,他想到集镇上建房。看到张大和急切的样子,王耀林二话没说,便将自己的宅基地让给了他,还催促他早点迁建。
张大和如愿开工建房了,王耀林却只好等待。两个月后,村民都领了宅基地,乡上才为王耀林等6名村干部划分了一处6户联建的宅基地。
去年4月上旬,6名村干部放完鞭炮开工砌墙时,打工回乡的刘刚等人又找到了王耀林:他们对乡上给他们划分的宅基地不满意,却看中了村干部分到的宅基地。
这一次,实在让王耀林很为难:仅自己愿意不行,还得其他村干部同意。
“工作上的事听你的,让出已经开工的宅基地,这事我们不能听你的,为集镇建设我们辛苦了一年多,到集镇上建房也是我们安居的梦想,况且这块宅基地是别人挑剩下的!”在王耀林第一个晚上召开的村干部会上,一直都是他好搭档的村主任徐开祥坚决反对。
村干部刘仁文等人也难以接受:“听说要建新房,我们早把旧房子卖了,如今让出宅基地,让我们住哪里?”
“要让你让,我们是不会让的!”一个多小时后,大家愤然离开了会场。
之后,王耀林再次找大家开会商量,但每个人仍坚持自己的意见。
“为了百姓安居,我先让出来宅基地,也希望大家顾全大局。”第三次开会的时候,王耀林亮出自己的观点。最终,在他反复劝说、示范带动下,大家纷纷让出了宅基地。
去年7月,王耀林帮其他几名村干部找好宅基地后,才在集镇较偏僻处找到了一处宅基地。不料,住在塘湾村偏远处的村民范立福这时找来了。老实憨厚的范立福想到新集镇上建房,找了好几处宅基地都未能如愿。
新集镇上搬迁已经接近尾声,哪里还找得到中意的宅基地?思来想去,王耀林只好忍痛割爱,第三次让出自己的宅基地。
看到别人都忙着盖新房子,自家却没了地方,妻子、儿子也不时埋怨起来。面对家人的责怪,王耀林独自默默承受着。后来,得知住在集镇旁的冯贝田准备拆建房屋,无奈之下他找到老冯商量:建房时增加楼层,自己按市场价购买。去年冬天,他买下老冯加盖的一套房子,搬出谷竹高速公路影响区,总算圆了一家人的安居梦。
“我把自己的命看得很淡。”两年前,王耀林被确诊患上冠心病,但因工作繁忙,他一次次耽误检查、治疗,一直忍着病痛忙碌在一线:争取项目修水泥路、建沼气池、引自来水,为群众排忧解难,跟踪服务谷竹高速公路、文峰新集镇建设,帮助重点工程拆迁户搬迁、建房……总之,不管什么时候,也无论是哪里,只要群众和工作需要他,他就不停地忙碌着……去世的当天下午,他协调解决过境谷竹高速路建设遗留问题时,多次感到心脏剧烈疼痛,却一直坚持到傍晚6时多,把计划的事情办完。
正因为有他这样的优秀干部,塘湾村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还多次被市、县授予“优秀基层党组织”、“十星级文明村”等殊荣。
“他把自己的事不当事,却把老百姓的事当大事!”徐开祥追忆王耀林生前所做的一切,对他的高尚品德和一心为民的情怀敬佩不已。
“王耀林同志的事迹要好好整理,可作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村干部的先进典型。”4月4日,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楼阳生对王耀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
(黄治荣 方荣华 张 成 许忠 高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