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王一起生活了20多年,没过上一天安稳日子……”
4月22日,竹山县文峰乡塘湾村一个普通的民居中,柯荣连回忆着与丈夫王耀林一起生活的点滴往事,嘴角隐约透露出一股倔强,努力掩饰着心中的悲伤。
此前一天,在文峰乡组织的王耀林事迹报告会上,这名朴实的农村妇女声泪俱下,几度哽咽失语,现场听众无不感动落泪。
18天前,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楼阳生就王耀林先进事迹作出批示:王耀林同志的事迹要好好整理,可作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村干部的典型。
镜头再往回放,4月1日,文峰乡塘湾村数百名群众拉着挽幛、举着花圈,在哭声和不舍中,依依送别这位长期带病工作、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最美村支书”……
“一个多月前,我出门打工的时候,老王还嘱咐我要注意身体,如果太辛苦就早点回来。”柯荣连怎么也想不到这次外出回家,与丈夫已生死相隔。
王耀林1986年当选为村干部,后担任塘湾村党支部书记长达15年。2012年,他被十堰市委授予“十星级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他入围十堰“最美村官”候选人。
“春季防火、计划生育、谷竹高速公路临时用地的解决和矛盾处理。”短短的几行字,是王耀林在笔记本上列出的近期工作安排,时间定格在3月28日。
当天上午,王耀林主持召开村两委工作会,部署集镇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开完会已是中午,王耀林匆匆吃完一碗方便面,便赶往谷竹高速公路项目部,商议、协调解决施工中的遗留问题。
两年前,王耀林就被检查出患冠心病,好几次准备去医院复查,都因为有事耽误了。当天下午,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王耀林多次感到心脏剧烈疼痛,但他一直坚持到傍晚6点多才把计划的事情办完,帮助3户农户达成了协议。
晚上,王耀林急急地喝了一碗稀米粥,便去找乡里的相关领导商议妥善解决谷竹高速公路建设遗留问题的意见,不料心脏又剧烈疼痛起来。看到他这个样子,同事都劝他去医院看看,王耀林却摇摇手笑着说:“先把事情做好。”
当晚8时许,王耀林病情突然加剧,被送至竹山县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老王很少在家安安稳稳吃顿饭,一天到晚总有忙不完的事情,遇到难题他连说梦话都是村里的事情。”柯荣连说,王耀林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4月,记者走进文峰塘湾村,到处都能见到郁郁葱葱的肚倍林。村里发展的5000多亩高产肚倍基地,带动村民年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十余年间,肚倍种植成为塘湾村支柱产业,离不开王耀林的不懈努力。
塘湾村是由三个村合并的大村,全村3500多人,境内山谷纵横、山场广阔,但人均耕地少,缺乏支柱产业。王耀林通过深入调查,发现肚倍市场前景良好,决心发动村民大量种植肚倍。
但是,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塘湾村肚倍产量极低,也不稳定,年景差时颗粒无收。2004年,王耀林找到村里的种植大户王太新等人商量对策,并从县林业局请来技术员,攻关肚倍高产种植技术。
在两年多时间里,王耀林潜心钻研学习,参与每一个技术攻关的环节,成为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同时,王耀林带领村干部分片包户,发动村民种植肚倍,为农户送树苗、送技术,对在肚倍林培植苔藓、培育肚倍蚜虫的农户给予奖励。
“这片肚倍林里,每一处都留下了王耀林的脚印。”塘湾村肚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太新蹲在肚倍林里的苔藓旁,回忆起两人并肩奋斗的日子,感慨万分,“耀林一心想的都是村里的事,家里的事管得太少太少了。”其思念之情,随着清风在肚倍林中弥散。
“当年他一个月一封情书,连着写了三年,我才答应嫁给他。”王耀林的妻子柯荣连翻看他留下的工作笔记时,熟悉的笔迹勾起了她的浪漫回忆,“可惜,我们除了结婚登记照,连一张合影都没留下……”
“在王耀林的心里,塘湾村所有村民都是他的亲人。”曾与王耀林共事10余年的文峰乡干部刘先文如是说。
得知王耀林去世后,偏瘫在床的村民张洪财眼泪汪汪地说:“王书记走了,我不知道今后怎么生活下去。”今年45岁的张洪财,身患先天性重度偏瘫,1998年父母去世,后因房屋倒塌,居住在公路边的棚子里,靠村民施舍度日。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张洪财,曾两次服农药自杀。
王耀林得知这一情况后,发动村民给张洪财盖起一间30多平方米的砖房,并资助他开办小卖部。王耀林还将自家的旧电暖器、旧电视机送给张洪财,让张洪财觉得自己第一次有了像样的家。
解决了张洪财的居住问题,王耀林开始想办法解决他的生活问题。每隔几天,王耀林都看望张洪财,送米、送油。每年过年,王耀林都自掏腰包1000元补贴张洪财的生活。
像关照张洪财一样,王耀林心中总是装着困难群众。村民叶枝海兄弟自幼父母多病,生活无法自理,兄弟俩是在王耀林的照顾下长大的。得知王耀林去世的噩耗,远在浙江温州打工的叶枝海连夜赶回竹山,在王耀林的坟前长跪不起。
在王耀林的主持下,村委会设立教育基金,先后支持4位孤儿走进学堂。2004年,他主持修建塘湾村福利院,集中供养30多位五保孤寡老人,他每年和院里的老人一起吃团年饭,10多年从未间断。
王耀林短暂而光荣的一生,就是这样在忙忙碌碌服务群众中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