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于双台,随时都能感受到这个乡镇充沛的活力。2013年底,全乡地区生产总产值达到6亿元,比2012年增长13%;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690元,比2012年增长12%;财政收入达到800万元。
从“北大门”到“大美双台”,改的不只是口号,更是内涵,是发展理念与观念的大转变
乡党委书记李光锐说:“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生态保护政策、比照竹房城镇带政策为我们提供了政策支撑。只要我们抢抓机遇,建设大美双台就一定大有可为。”
双台之变,关键在一个“转”字:向两型社会“转”,向新型城镇化“转”,向新型农业化“转”。该乡启动了双台河堤建设项目,扩充集镇面积,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启动了11万千伏变电站建设项目,打破制约双台经济发展的困局;坚持了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切实抓好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大病救助等工作;开展了“五型计生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全面提升计划生育软硬件水平。
从“北大门”到“大美双台”,变的不只是身份,更是行为,是从生产到生活方式的大变革
“城镇化不能简单摊大饼造城,然后把农民装进来,而是要搞好上层设计,统筹城乡发展。”李光锐说,要由农村向小城镇转型,建设亦城亦乡的两型双台。既要人们享受到集中居住的便利,又要让人们享受到田园的恬静。
新型农业化加速推进,以两型理念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大提升。该乡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畜牧业和中药材种植。三乡共建,唱响农业产业化样板戏。
新型城镇化好戏连台,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越是久远的就越是新鲜的,越是特色的就越是大众的,越是生态的就越是现代的。”该乡把学堂洞、石佛寺、张振武故居等文化古迹作为吸引人口聚集、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
从“北大门”到“大美双台”,赢的不只是今天,更是明天,是发展模式的科学示范
“必须开动脑筋,努力探索,充分发挥‘先导性、示范性’作用,为全县城镇化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乡党委书记李光锐说。
今天的双台,乡村更加秀美,城乡更为协调。学堂洞浑若天成,石佛寺佛音袅袅,张振武故居历史斑驳,药海台子魅力绽放……“广栽树、多种花、不露黄”,打造“绿色长廊”。在242国道沿线和北星河河道沿线种上10公里白杨和柳树,在242国道沿线的七个空置地块集中连片种植100亩楠竹;在全乡所有的通村公路沿线全部种上白杨,大约100公里。
今天的双台,新型农业化反哺新型城镇化。通过新型农业化的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集体的服务功能,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优化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农业化产生源源不断的财税收入,充实集体经济的‘钱袋子’,才能为城镇发展提供经济支撑。”李光锐说,这不仅仅是双台乡农业化路径的创新,也是发展方式模式的创新。 (吕道坤 陈圆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