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民族宗教局局长龚云(中)在回族村食品厂了解生产经营情况。 (向继华 摄)
我县少数民族人口较少,居住分散,只有城关镇东门回族村是集中居住区,也是唯一以少数民族命名的村级组织。该村位于县城东门外堵河岸边,全村总人口1526人,其中少数民族(回族)257户、701人。可以这样说,我县落实民族政策如何,对少数民族群众好不好,县内少数民族生活状况怎样,东门回族村就是一个晴雨表、一个标杆,窥其一斑可知全貌。
“2000年左右,我们村的条件还很差,村民大多住的是平房,杂乱无章,环境卫生也 不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全村共有好地和河滩地200多亩,村民以种菜卖菜、河边采砂和养殖经营牛羊为生,年纯收入只有2000元,在城关镇12个村中排序靠后。”谈起上世纪末的东门回族村现状,64岁的该村文书马官新记忆犹新。
关心支持少数民族,首要就是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幸福指数。 近年来,我县在民族工作中,始终把发展经济摆在首要位置,创优经济发展环境,转变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方式,让少数民族群众早日步入富裕和谐的发展快车道。
县委、县政府建立“1+1”对口帮扶制度,完善对口援助东门回族村工作机制,明确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联系,县民宗局、县扶贫办等单位联合帮扶,帮助和指导该村调整产业结构,制定经济发展短中长期规划,将规划具体到项目,具体到农户。在县财政十分困难情况下,决定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从2005年起,每年从扶贫专项资金中安排2万元扶持回族村经济发展;从2006年起,设立民族事业费1万元,纳入财政预算;先后投资120万元扩建通村公路,改善了回族村的交通状况,优化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近年来,由于黄龙滩电站尾库蓄水淹没、县城防洪大堤工程建设和城镇建设事业发展,村民原有的蔬菜业和采砂业难以为继,生存和发展面临挑战。怎样调整结构,确立主导产业,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该村一道难题。为此,县委统战部牵头,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民宗局和城关镇等单位参与,在深入该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该村以发展城市经济和民族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定位,并协助该村制定了发展规划。2010年起,针对回族村发展变化情况,县委、县政府将其纳入县城城镇建设整体规划,着力打造集民族商贸、清真食品加工、民族文化娱乐、回民风味餐饮、风情旅游于一体的民族风情一条街,目前,工程建设正顺利进行。
在帮助回族村整体谋发展的同时,县镇村三级也联合起来帮助村民发家致富。村民闻俊和马泉呈之前一直以屠宰牛羊养家糊口。去年,我县对堵河岸边的将军潭广场进行改建,家住广场附近的他们看准了这一商机,和部分村民合资开起了游乐场,考虑到少数民族同胞自主经营,县里尽量简化相关审批手续,同时,由相关部门承担夜间照明、场地清扫等工作,极大地减轻了他们的经营负担。现在,他们一个月的收入相比之前增加了好几倍,家里的条件也在逐步改善。和闻俊他们一样,徐洪英虽是个汉民,但他的丈夫是回族,为了生活习俗也跟丈夫一样,便加入了伊斯兰教。前些年,徐洪英一直经营一家回族特色餐馆,由于这两年生意不景气,她便带着几个回族姐妹一起南下学习养生方面的技术,今年,她学成归来,在县镇村的支持下开起了美莎缘养生中心,成为我县首家具有回族特色的养生机构。
像这样的例子在回族村还有很多。十几年来,我县想方设法为回族村村民找门路、谋福利,改善饮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仅县政府用于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及落实民族优惠政策的资金累计就达200多万元,极大地保证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需要。2013年该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自2005年起全村村民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了公共卫生体系,建立了村合作医疗室,实现了人人享有村级卫生保健目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全村30多年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和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今年8月,该村被评选为“湖北省第六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基地”。
“相对于过去,东门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楼房,最多的一户有八套。除房产外,手头上有百万元经营资金的有10多户,五十万元以上的有20多户,牛羊销售、加工、特色餐饮、交通运输已成为主导产业。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在全镇、全县都排在前列。”站在即将建成的民族风情一条街上,马官新欣然地说,“ 9月4日,县政府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东门棚户区改造,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推进。再过两年,等棚户区改造完工,民族风情一条街成型,我们东门回族村又将成为堵河岸边新一道靓丽的风景”。
(黄隆颂 杨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