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4年10月11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转型发展 实现安稳致富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1日  查看次数:次  
描绘移民致富发展新蓝图
□ 伍盛国
 

  官渡镇是潘口、龙背湾和松树岭水电站建设所在地,是全县移民建设的主战场之一,涉及移民5000余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县移民指挥部的坚强领导下,官渡镇如期完成了移民搬迁安置任务,以“推动转型发展·实现安稳致富”为目标,积极探索具有官渡特色的移民创业致富新模式,形成了“乡镇有主导产业、移民村组有特色产业、移民户有致富产业”的创业致富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库区和安置区科学发展之路。
  全力发展产业致富。为拓宽移民增收致富渠道,实现移民安居乐业,一是着力弘扬传统手工业。官渡木椅、铁器、藤编、刺绣、剪纸等具有较强影响力,建设移民传统手工业园,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可容纳45户商家入住,带动400多名移民就业。二是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鼓励移民发展商贸服务业,共开办超市14家,酒店15家,旅社11家,酒吧1家,经营门店300多个,形成较强的发展气场和浓厚的商业氛围,解决集镇1000余名移民的就业难题。三是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积极争取将武陵峡·桃花源景区列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成秦巴民俗风情苑3A级景区,积极争创省级旅游名镇创建。四是发展特色产业。坚持分区域规划、分类型指导、分产业布局原则,确定“一主、三辅、五特”产业发展格局,实行“山上烟药、山下果茶、库面养殖、峡中旅游、集镇商贸、路边农家乐”,使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创业项目。
  努力改善条件致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移民致富提供有效保障,让移民能幸福安居。一是以“绿满官渡”为目标,在竹向公路目极区栽植桃树,全力打造“人间桃花源”。二是打造“亮丽”官渡,先后投资30多万元,对镇直机关、小河大桥、过境公路主干道统一安装霓虹灯,使官渡夜间亮起来、美起来。三是丰富移民精神文化生活,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在移民聚居区兴建休闲文化广场3个,安装了广场高杆灯,配置了体育健身设施和音响娱乐设备,为集镇居民提供舒适的娱乐活动场所。
  积极争取政策致富。一是全力争取项目建设。投资1200万元的官渡大桥正在建设之中;投资500万元的新集镇滑坡治理工程和投资800万元的集镇防护堤建设已如期竣工;全面完成小河150亩抬高造地工程和2000亩移民土地治理工程;启动集镇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和殡仪馆建设。二是做好武陵峡风景区的开发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奠定坚实基础,促进移民增收致富。三是做好移民后扶项目的争取和实施,督办项目进度、质量,使后扶项目稳步推进,移民群众早日受益。四是加大移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移民群众发展致富的后劲。鼓励有头脑的移民创业,政府提供技术指导。
  创新文明守法致富。下大力气排忧解难,让移民能和谐稳定。一是建立健全社会维稳网络。实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中心户长包片、楼长包移民户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公推公选中心户长、楼长,实行目标考核,发放误工补贴,加强移民管理。二是开展领导大接访活动。针对移民反映突出的问题,实行开门接访,倾听移民诉求,研究解决问题,确保移民满意。三是实行干部下访和矛盾排查化解活动。加强对困难移民的真情帮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违法违规人员的打击力度,强化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学习。四是深入开展“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文明创建,以集镇和移民安置点为重点,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和卫生评比,深入开展文明创建。
  今后官渡镇将突出转型重点,突出特色产业,借力精准扶贫帮困,合力帮扶移民致富,创建示范移民新村,让移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够安居乐业,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


官渡镇移民“转型发展·安稳致富”创业标兵光荣榜


曾和林:当好秦巴文化的传承人
  现年52岁,任秦巴民俗博物馆馆长。八十年代初,他刚刚高中毕业,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办起了豆腐店、米面加工厂、养猪场,很快成了当时有名的万元户。
  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曾和林爱上了收藏。到2005年,藏品已达3万余件。2007年,他正式创立了鄂西北第一家民办博物馆——秦巴民俗博物馆,并于2012年借移民迁建之机建成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秦巴民俗博物馆。
   2013年12月他注册成立了“竹山秦巴民俗博物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营内容涉及民俗博物展示、旅游纪念品开发、游客接待服务等项目,将官渡的旅游资源、农产品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和商品,带动群众创业致富。    


余发文:乘“移民风”扬“致富帆”
  官渡镇街道居委会移民。多年来,通过自己精明头脑和勤劳的双手,现已拥有3个移动通信竹山分公司官渡营业厅和6个仁和购物广场官渡分店。
  2008年,因潘口水电站建设,他的店铺位于水库淹没线以下需要搬迁,对做生意肯定有影响,但为了顾全大局,他积极响应移民搬迁的号召,克服诸多困难,及时完成了自家的搬拆迁任务。移民大搬迁,给许多移民带来了生产生活困难,但他却看到了发展的机遇。移民建镇,群众生产生活资料需求量大、供应紧张,他从移民日常生活的油、盐、酱、醋的供应,到移民正常生产的物资配送,都及时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在广大移民心中,他就是“送货郎”。

陈代富:家乡创业大有作为
  现年48岁,住官渡镇三吉村。随着潘口电站建成,库区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也为移民致富提供了商机。经过实地考察,他认为大雁沟是发展养鸭产业的理想场所。去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投入了80余万元,在大雁沟建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养鸭场。
  下一步,他打算把养鸭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链。并带动周边群众加入养鸭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同时搞好环境整治,严防养殖污染,使养殖粪便变废为宝。他坚信,有党的好政策作引导,有各级领导大力支持,将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传承艰苦奋斗作风,埋头实干,不断进取,未来的大雁沟将是肥鸭成群、树吐芬芳、瓜果满园的景象。

王 旭:心系家乡谋发展
  现年25岁,住官渡镇街道居委会。2011年7月毕业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毕业后被武汉太阳雨三农科技有限公司聘用,从事微生物研究和培养。
  今年初,他从武汉回到故乡官渡,感到家乡在潘口电站移民搬迁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决心将所学专业与家乡环境相结合,回乡创业。于是,他决心创办香菌木耳种植基地,于2014年5月中旬购买了机械设备和原材料,开始制作香菇和平菇菌种。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目前已生产香菇10000筒,平菇5000余筒,总投入20余万元。
  随着基地的建成,更加坚定了他立足家乡发展的信心,计划加大投入继续壮大产业发展,带动家乡群众共同致富。

陈敦江:贴心服务 宾至如归
  官渡镇街道居委会移民,借助官渡旅游产业发展机遇,创办官渡大酒店。占地1380平方米,建筑面积2880平方米,总投资600余万元,酒店拥有设施完备的商务客房、KTV包房、综合超市和多功能会议室,500余平方米的餐厅和包厢能同时容纳200余人就餐,适合公务接待、商务停留、旅游休闲、生活购物、婚庆服务。

韩祥华:扬帆起航正当时
  现年37岁,家住官渡镇三吉村。
  2008年,随着潘口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工程开工建设,外来建设人员逐渐增多,工地住所和办公地点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远在深圳创业的韩祥华看到了商机,做起了“钢结构活动板房”,成立了华建钢构彩板厂。该厂的设立既为移民建设提供了方便,也解决了几十名移民的就业问题。

胡 俊:自主创业 共同富裕
  现年48岁,家住官渡镇新街村。因潘口水电站建设,他家原先的土地大部分被淹没,无法从事农业生产。
  在此情况下,他积极响应党委政府“自主创业、自力更生”的号召,利用库区和旅游发展优势,开办了一个标准星级农家乐,同时发展养猪、养羊等生态畜牧养殖,成为新街村自主创业致富的带头人。

柯昌发:小产业 大作为
  现年46岁,家住官渡镇新街村五组。
  柯昌发以加工木椅为主业,并逐渐成为产、供、销为一体的个体户。他每年加工木椅600把左右,年收入9万元。借助移民政策带动,他打响了“官渡木椅”这个品牌,住上了小洋楼,成为了富裕户。谈到“官渡木椅”的传承,柯昌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多带几个徒弟,把官渡木椅传承下去。

柯善奎:转变思路建生态庄园
  现年43岁,家住官渡镇小河村一组,是潘口水电站集镇占地移民。
  随着库区蓄水,柯善奎家的土地被大量淹没。经过学习探索,不懈努力,柯善奎办起了生态庄园,成了闻名官渡的养殖大户。
  经过几年的发展,现有山羊40余头、蜂箱60余箱、本地黄牛10余头。

喻成洪:创办砂场  服务移民
  现年50岁,住官渡镇街道居委会六组。
  喻成洪早年家境贫寒,后来白手起家跑起了运输,办起了砂场。
  移民建设中,因价格公道、质量上乘,砂场生意十分景气。移民搬迁过程中,他积极主动配合搬迁。利用原有砂场的一辆货车、两辆铲车,通过承包工程发家致富,成为移民创业示范带头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