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移民迁安难题 建和谐美丽上庸
□ 龚 伟
上庸镇是潘口电站主淹没区和移民主安置区,全镇10个村,其中8个村是移民村,移民人口1.2万人(其中镇内安置7700人),占潘口水电站县内移民总数的53%。为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逐步能致富”,近年来,上庸镇以“谋发展、抓配套、惠民生、促和谐”为中心,全力构建经济转型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格局。
抓产业,图谋发展。一是将移民生产安置与生态茶叶产业建设相结合。改建了8000亩生态茶园,形成了大泉山、九华、桃子湾3个千亩茶叶专业村,成立了6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建成了7个加工车间。同时,积极推行土地流转、大户承包模式,通过招商引资顺利将北坝太阳坡茶园整体流转,将茶叶基地打造成“农户+绿色基地+加工车间+休闲养生”的综合旅游景点,实现种果树、养土鸡,办车间、养生休闲的综合开发。二是将移民致富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全力与十堰谷润公司开展合作,注册成立圣水湖旅游公司,全面打造“圣水湖旅游国际度假区”。目前上庸文化博览园初装修已经完成,布展方案正在进一步细化,18家客商已预定商铺;庸国府大酒店五楼已经封顶。三是将移民致富与生态养殖相结合。通过招商引资,成立庸康渔业专业合作社,承包1.7万亩水面,采取生态放养的方式经营水面,吸纳库区沿线216户移民群众入股,入股移民群众每年不低于20%的分红。同时,按照“一村一品、典型引路、示范推动”的思路,每年培育3至5名种养殖大户,逐步发展郧巴黄牛、德州毛驴、郧阳打鸡、黑天鹅等特色养殖。
抓建设,改善民生。一是加快村级道路建设,推进滑坡治理。近年来,整合政策资金6000万元,硬化九里潭、磨滩、峪口、吉鱼、南坝红花、北坝龙王滩及梅西村级公路110公里,建设7个渡口。高质量完成了集镇湖滨路滑坡治理工程,玉郎寨滑坡治理已争取到省国土部门支持,正优化方案。二是争取政策、整合资金,实施异地扶贫搬迁。近年来,我们完成影响区搬迁共141户500人;2014年,整合扶贫、移民、危房改造等相关政策,实施异地扶贫搬迁107户436人。三是创建旅游名镇,加大环境整治力度。高标准建成了旅游码头、十星级群众文化广场、道德讲堂、星级旅游公厕(2座)、学校塑胶田径场。集镇街道安装仿古路灯160盏,悬挂文明用语灯箱170个,建设高岸防护栏1万米;居民小区建化粪池52个,南坝村、北坝村分别建有1个日处理200吨污水的人工湿地,投入垃圾桶350个、垃圾箱30个、垃圾车两台、洒水车1台,新建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各1处,生活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分级掩埋。
抓综治,促进和谐。一是完善综治维稳机制,实现管理常态化、制度规范化、措施精细化。成立维稳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负责,贯彻落实党委班子驻村、镇干部分片、村干部包户的矛盾包保调处制度。每月对所辖区域进行一次移民矛盾排查、调解,综治办负责每月一检查一通报,化解了一大批复杂疑难矛盾问题,保证了社会和谐稳定。二是积极探索社会综合治理新模式。以峪口玉郎寨移民安置点为试点,探索移民群众自我管理新模式,引导移民参与社会管理,共同营造稳定和谐的居住环境。三是以十星争创为手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文明礼貌、积极进取、艰苦创业,逐步形成科学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环境越来越美,民风越来越淳。
今后,上庸镇将继续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建设和谐美丽新上庸。
上庸镇移民“转型发展·安稳致富”创业标兵光荣榜
严其林:生态养殖的领头人
现年39岁,家住南坝村6组。初中毕业后即外出务工,2011年,他放弃在外打拼的事业,带着血汗钱回乡创业。他利用家乡荒山资源丰富、空气质量好的优势,积极流转200多亩荒山,发展生态养鸡。他联合12户移民群众成立的顺林养殖农业合作社,现在已养殖蛋鸡5万只,鸡舍面积达到2500平方米,年收入超过200万元,成为上庸镇有名的养殖大户。
魏远宝:茶叶带领乡亲致富
现年48岁,家住上庸镇峪口村。魏远宝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生态茶业,目前全村建成2000余亩高标准成龄茶园,新发展了1000亩无性系高效茶园,创办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共吸纳了250余户群众加入,建成了先进的茶叶加工车间并进行茶叶生产。如今的峪口村是全镇茶叶专业村,茶叶产业也成为该村的主导致富产业。
谢发红:种养结合 循环增收
现年42岁,住上庸镇桃子湾村。移民过后寻找商机的谢发红把目光聚焦在桃子湾村的一片荒芜的茶园上,他发现这片茶园可以大有作为。近几年,他先后承包了350余亩茶园,同时还发展茶园养鸡、生态养猪,目前已实现茶园杂草喂鸡、猪,鸡、猪粪便肥茶园的生态种养模式。
龙春艳:诚信创造财富
现年52岁,家住上庸镇南坝村,面对移民后无业可就的困局。她充分利用自家房屋宽敞、交通便利的优势,把房屋改装成厨房、餐厅,办起了“金色港湾”农家乐,拿出几十年的厨艺功夫亲自上阵当上厨师。秉承着“有特色,低价格,诚信经营”的理念,几年努力下来,所创办的“金色港湾”农家乐已实现年盈利20余万元。
魏远林:利用资源搞多种经营
现年53岁,上庸镇南坝村移民。上庸镇整体迁建后,新镇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吸引了远近游客慕名前来游玩,魏远林抓住这个机遇办起了粮油加工作坊和农家乐。由于粮油加工技术过硬、农家乐菜肴味美实惠,魏远林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今年的综合收入预计将达到30万元。
赵 春:借力移民 发家致富
现年32岁,家住上庸镇吉鱼村。2012年,他放弃城市的事业回乡开起了农家乐。利用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搞起了生态垂钓,这种体验式观光农业的旅游模式吸引了大量的远近游客,实现了年利润20余万元的目标。下一步他还准备成立一个农业观光旅游合作社,联合一批想通过发展旅游业致富的移民群众,扩大观光农业规模,带领更多移民走上致富路。
周建兵:夫妻同心 年入万金
现年42岁,家住上庸镇北坝街居委会,库区蓄水后,夫妇俩改装了自家新盖小楼开起了农家乐,店面虽小却舒适温馨,适时推出新菜,优质服务、特色菜肴吸引了大量远近客人。随着游客量的日渐增多,周建兵又投入10多万买来了快艇,做起了水上观光生意,实现了吃、住、玩一条龙的旅游服务模式。
王志忠:艺术也是生活
现年52岁,家住上庸镇北坝街居委会。虽为农民,自小酷爱书法、绘画,还擅长篆刻、泥塑、根书等。他的书法被当地人称“龙飞凤舞、飘逸轻盈、灵动自然”,他在书法基础上创作的根书作品更是远近闻名,成为县内外文艺爱好者争相抢购的珍品,通过根书、泥塑等文艺作品,年收入达20余万元,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张勤荣:食宿一体 创业标兵
现年58岁,家住上庸镇北坝街居委会。随着潘口电站下闸蓄水,张勤荣借助家乡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做起了食宿一体的农家乐生意,既能为游客提供特色餐饮服务,也可供远处游客留宿新镇、欣赏美景,精美的菜肴、周到的服务和便利的设施使她开办的“湖滨农家”成为一块金字招牌。
王慧财:品质决定价值
现年49岁,潘口水电站移民,家住上庸镇峪口村。主营茶叶加工、销售。移民后,王慧财承包茶园50余亩,采用老茶树与老工艺相结合,所制茶叶香气浓郁,回味悠长,年产茶量达到1000余斤。由于茶叶品质良好,市场供不应求,年可创收约30万元,成为峪口村茶业生产的标兵。
王 超:科技创业 前景光明
现年23岁,家住上庸镇北坝街居委会,2012年毕业于武汉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后,王超看到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和无处不在的商机,便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充分发挥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办了上庸科技电脑店,主要经营电脑维修、耗材出售、快递代办等业务,创业初即实现年收入6万余元,成为上庸镇大学生创业的典型。
宋令伟:“玩”出的财富
现年40岁,家住上庸镇南坝村,移民之前,宋令伟便以“玩”石头远近闻名,所收藏的奇石更是量多质优。移民之后,随着环境的改善和交通的日渐便利,上庸镇外地游客不断涌入,宋令伟瞄准商机,利用自家的两间门面专门搞起了奇石收藏和展卖生意,通过多年的专心经营,他的奇石客户遍布市内外,年营业收入达到40余万元。
3上一篇下一篇4



推动转型发展 实现安稳致富
新闻作者:陈涛 卢毅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1日 查看次数:次
3上一篇下一篇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