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4年11月18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转型发展 实现安稳致富

新闻作者:廖祖平 吴民喜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8日  查看次数:次  
着眼长远谋发展 服务移民促转型
□ 但果堂 罗显锋
  溢水镇是堵河流域水电站移民安置主战场。截至目前,接收安置潘口和龙背湾水电站移民总量达3700余人,建设集中安置点16个,涉及10个村,是移民搬迁安置大镇。几年来,该镇坚持“建好移民家业,引导移民就业,培养干部敬业”的指导思想,以“推进综合监管,统筹后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主线,圆满完成了移民安置任务,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溢水镇既是潘口电站淹没区,又是龙背湾和潘口移民的主要安置区,任务和矛盾异常复杂,该镇利用各种形式,充分宣传移民安置和后扶政策,做到移民政策家喻户晓,得到包括移民在内的广大干部群众,对移民稳定与逐步致富工作的广泛支持。一是工作专班不散,选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专门负责移民工作,抽调各个部门精英、驻村干部,移民村和安置村干部组成工作专班,全力服务移民工作。二是广泛宣传发动。 帮助移民算好政策帐,做好释疑解惑、顺气鼓劲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实现了移民群众从等、靠、要、闹向自力更生、主动搬迁转变。三是对安置地环境容量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该镇组织专班对全镇的安置村、集中安置点的环境进行实地考察,摸清土地数量和环境容量,拿出详实的规划方案,并按规划实施,能安置多少就是多少,绝不为了节省资金将就移民,使移民住有所居,耕有其田。
  近几年正是处于移民创业、融合、安心的关键年,该镇创新工作思路,建基地、做产业、抓就业,全面夯实移民增收致富的基础。按照镇域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在确保移民有土安置人均0.8亩土地的基础上,配套完善道路、水利等生产设施,针对库区周围山场广阔、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重点发展以茶叶、林果为主的种植业和以生猪、马头山羊、郧巴黄牛为主的畜禽养殖业,力争到2016年建成库区特色产业基地4000亩。竭尽全力把各项移民政策高标准落实到位,使移民群众稳得住,快发展。仅2013、2014两年就新硬化安置点道路1700米;铺设彩砖2万平方米;增设污水排放管道3800米;栽植绿化树5100棵;因潘口电站蓄水新搬迁安置影响区移民70户260余人;接受安置平渡河堰塞湖搬迁户30户120余人,实施后扶项目4个,新修库区断头路20公里;维修环库公路30公里。
  溢水镇坚持帮扶人、帮扶项目、帮扶措施“三落实”,促进移民群众平衡发展。一是狠抓移民技能培训,帮扶困难移民就业致富,3年来共举办特困移民农业技能培训8期,参加培训897人;引导青年移民到技校上学42人;引导到驾校培训41人。二是培植发展种养大户,帮扶移民创业致富,全镇扶持培植养牛50头以上的5户;养鱼30箱以上的2户;养猪大户2户,种植药材100亩以上的1户。三是鼓励发展第三产业,新增移民超市5家,移民个体户8户,本镇就近转移劳动力825人,其中到厂矿、超市、个体户就业166人。
  全面提高移民干部群众素质,竭力为移民群众服务。坚持每个移民村都选配一名原迁移民作为村上的主职干部,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在每个集中安置点,都选配一名能主持公道的移民为中心户长,能及时客观公正的反映移民诉求。以“十星级文明移民户”评选为抓手加强经常性教育,各村通过召开评星、授星大会等方式,激发了广大移民奋发向上、争创“十星”的积极性 。全镇“十星级文明移民户”达到90%以上。兴致富产业、建文明家园、创移民新村已步入快车道。
  溢水镇作为电站移民安置大镇,在移民后期发展上,全镇将同心协力抓好移民工作,力保移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移民群众的小康进程将不断加快。


溢水镇移民“转型发展·安稳致富”创业标兵光荣榜
程良普:发挥专长 勇闯市场程良普:发挥专长 勇闯市场
  1967年出生,因潘口电站建设从上庸镇北坝村迁入溢水镇下腰店村。迁居后,他看到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移民“等、观、望、靠”的思想严重,生活一度困难,他决定充分发挥自己长期从事建筑行业专长,带领左邻右舍30多人进军大上海,通过艰苦打拼,闯出了一条致富路,使外出务工移民群众每年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同时自己年收入达20多万元。

刘行举:勤劳实现幸福梦
  因龙背湾电站建设迁入溢水镇燕子山村。他曾多年靠种植烤烟致富,迁入安置地后,面临产业发展有畏难情绪,但他坚信“如果是种子命,撒在肥地也能肥,撒在瘦地也能肥”。他在老家承包了50亩烟地,烤烟收入12万元以上。同时他还承包了燕子山的核桃园100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转型发展、安稳致富的梦想。

吕治明:发挥比较优势养牛致富
  1966年出生,因潘口电站建设,从溢水镇腰店村迁入朱家湾村。他同该镇许多移民一样,面临着到安置地后要突破发展壁垒。通过市场调查分析,苦苦思索,他决定利用库区移民搬迁后的闲置山场资源,建立了150亩的养牛基地,经过多方筹措资金,购买了20多头种牛,现已发展到了70多头,年获利20多万元。他靠勤劳和科学养殖闯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魏文泗:利用集镇优势勤劳致富
  1977年出生,因潘口电站建设,从溢水镇花栎村搬到朱家湾村。移民搬迁安置到朱家湾村后,一直寻求发展机会。因为紧靠集镇,他从在工地打工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总结经验,积累技术,逐步成为了包工头。他本人以质量求生存、以速度提效益,带领移民30多人创业,实现了移民就地就业,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目标,本人年收入达10多万元。

赵世兵:谋产业  求发展
  1959年出生,因潘口电站建设,从溢水镇花栎村迁到朱家湾村。搬迁后,他一直在发愁如何找到一条长远的发展之路。恰在此时,该镇决定在苦桃河大力发展茶叶,于是他从2011年开始在花栎村承包了60亩地,改建标准茶园,兼带发展散养土鸡产业,茶园套种经济作物。目前,整整齐齐的标准化茶园郁郁葱葱,500多只土鸡在山坳树林间欢唱,今年已见收十多万元。

李家志:身残志坚 致富梦圆
  1979年出生,因潘口电站建设,从溢水镇腰店村搬迁到溢水镇何家湾村。他曾外出务工身负重伤,虽然经过治疗,但终落下二级伤残。但考虑到体力有限,又上有老、下有小,2010年他开始尝试着养殖郧巴黄牛,经过几年艰辛努力,规模不断壮大,现如今已发展为养牛60多头,养鸡900多只,养羊150多只的养殖专业大户,年获利15万元以上。

 陈必群:贴心服务 诚信至上
  1968年出生,因潘口电站建设,由东川村的影响区搬迁到沙包子移民集中安置点。2010年由于一起交通事故,导致他债台高筑。但他没有灰心,瞄准了移民安置带来建筑市场的火爆,干起了建材业销售,主营各类地板、自来水管件等。由于有一定的水电安装技能,且服务态度好,他得到了用户的好评,还被东川村委会聘为自来水管护员,靠着诚实守信,一步步实现了致富梦。

 袁春平:苦干巧干快致富
  1947年出生,因潘口电站建设,2008年从溢水镇腰店村搬迁到涧沟村。他抓住移民安置的建设机遇,积极参与做石岸、挖水井、修路、绿化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老板和各级干部的认可。在他的带领下,涧沟村无形中成立了一支农村土建筑队,谁家有活都找“袁老板”。一个年逾六旬的老汉当上了“土老板”,还带领乡亲致富,在当地已传为佳话。

刘开宏:铁锤砸出幸福花
  因龙背湾电站建设,2011年从柳林乡白河村迁到溢水镇华家湾村。搬迁后,发现当地没有多少农具加工维修的地方,于是他瞅准商机,自筹资金,开办了一个铁器加工作坊。他以诚信保质,满足农民不同的需求,并向社会承诺“凡在这里做的家具,终身免费维修”。作坊大大方便了群众,也拓展了自己的业务空间,每年为自己创造了5万元以上的收入。 

张世凤:热情服务大有作为
  因龙背湾电站建设,2011年从柳林乡白河村迁到溢水镇华家湾村。丈夫是名村干部,整日忙于移民工作,无暇顾及家里。为了生计和不影响丈夫工作,她悄悄把自家客厅打理出来,向亲戚借了2万元钱,在家里开了一个移民商店,她热情周到的服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小店每年为家庭创收4万元以上,她也成为了该镇有名的“贤内助”。

张永宏:夕阳映红致富路
  生于1954年,因龙背湾水电站建设,2010年从柳林乡花坪村迁入溢水镇小东川村。搬迁后,这位老党员积极研究发展之路,通过调研,他选择了种植药材,先自己种植试验,确认效益后开始大面积种植,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有20多户移民开始种植,总面积达到100亩以上。他还义务当起了技术指导员,对其他药农的药材实行直销价敞开收购,年创收10万元以上。

章光斌:自力更生苦也甜
  生于1979年,因潘口水电站建设,2009年从腰店村搬迁至朱家湾村。搬迁后,他在全镇率先办起了养殖场,2009年买了20头能繁母牛、20头山羊,现在黄牛存栏达到70多头,山羊存栏量100头,近3年每年收入都在20万元左右。2011年电站蓄水后,他又率先投入30万元,承包3000多平米水面,养殖 鱼,很快成为当地移民中的富裕户。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