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硬件等条件上我们和其他乡镇不能比,要比,我们就比教学、比管理。”柳林乡中心学校校长贺树平半戏谑、半认真地说,作为全县最偏远的乡镇,柳林乡少了地理条件上的便利,教师们却多了分提升质量、强化管理的动力。以管理促提升、以教研提质量,正是凭着这样一股争先、竞优的热情和勇气,柳林乡的新课改之路尽管曲折和艰难,却也独辟蹊径,初见成效。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
“在推进新课改之初,我们很茫然,不知道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教务主任岳刚介绍说,在推进新课改之初,柳林乡尽管也提出了“外学山东杜郎口,内学郧西马鞍”的课改思路,但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师们找不到新课改的突破口。针对这种情况,柳林乡以一贯制学校为基地,从课堂评价标准即“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入手,开展深入的新课改教研。
教师们在实际的交流、调研中,逐渐形成了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推进了学校新课堂评价体系的形成。转变以前重教师、轻学生的课堂评价方式,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成了课堂评价的主要内容。一堂好课必须是高效课堂,即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思考、表达、倾听等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效果明显;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伙伴。
以课堂评价标准转变来引导教师深入新课改。要求教师人人依照新课程评价标准编写导学案,转变授课方式,积极掌握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并在课后积极的反思,不断地锤炼和打造高效课堂,逐渐推动教师们从形式到内容,从表现到实质上的转变。新课改由浅入深,走向实际。
观念改变是新课改的关键
“新课改的关键还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贺树平说,在推进新课改之初,有一部分教师反对声强烈,认为推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高效课堂是走过场,新课改教研和课堂评价标准的改变是老瓶装新酒的形式。针对这一情况,一场由上至下、从管理干部到一线教师的观念转变战在柳林乡拉开帷幕。
学校管理干部定期召开新课改专题研讨会,深入研读关于新课改的文件,学习新课改的教育理论,提高对新课改的认识;积极走近基层教师,宣传新课改理论和新课改的意义。要求管理干部先从思想上转过来,从行动上快起来。
依照新课堂评价体系,开展常态化高效课堂教研。组织教师积极的上公开课和展示课,加强教师的送教、走教等交流活动,让教师“动起来”。实行骨干教师带新教师,课改走在前面的教师带中、老年教师的“双带双提高制”,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互助。推行乡级骨干教师表彰制度,推行课改先锋和优秀教师一月一评制,对评选出的教师给予每月70到80元的津贴奖励。以此,激发教师们钻课改、提质量的兴趣和热情。
提出管理和制度要先行。完善高效课堂评价机制、常态化教学管理机制、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等;强化推门听课,实行巡课制,由校长、教研组主任和骨干教师组成巡课组,每天不定时在校园巡课,叫停“一讲到底”、“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模式,督促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以管理和制度促教改,推进教师学课改,帮助教师理解课改、深入课改。帮助教师从观念到行动的双重改变,柳林乡的课改也由被动走向积极。
课改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学
在积极开展新课改后,柳林乡的教师们欣喜的看到了很多改变,包括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研热情等……但怎样开展新课改依旧是教师们悬而未解的难题。针对这一情况,柳林乡中心学校大胆创新,提出课改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学校不应该也不能把每个教师“捆绑”起来,采用模式化教学,而是应该把课改的主动权交给老师,放手让教师们摸索出适合自己学科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课改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让教师活起来,要强化学习、更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几十年如一日,墨守成规。
围绕这一方向,柳林乡的教师们不断地探究和改进,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如陶永强老师的数学分层合作探究教学法,阳婷老师的“422”英语教学模式,龚斌老师的“自学互助五步”教学模式等。学生们活跃了起来,教学效果明显提升;教师们动了起来,教研强化了,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氛围浓了起来,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
“教研改革是常态化和持续性的过程。”贺树平说,柳林的新课改还在路上,课程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怎样改、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改服务学生学习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初衷不变,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柯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