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4年11月25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转型发展 实现安稳致富

新闻作者:李 波 蔡世明 王义富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5日  查看次数:次  
情系移民福祉  服务移民发展

周乾隆 杨明章
 
  潘口、龙背湾水电站建设启动以来,宝丰镇积极支持全县中心工作,在铧场、韩溪河、双庙、喻家塔、曹家湾五个村中心地带累计安置移民344户1338人(其中潘口水电站232户906人,龙背湾水电站112户432人)。为确保移民“搬得出,住得稳,逐步能致富”, 近年来,宝丰镇以全面落实移民政策为保障,以帮助移民增收为重点,努力破解移民发展难题,切实维护移民群体稳定,实现了移民群众生产生活和谐稳定。
切实转变作风,着力为移民解难
  强化服务移民意识,在解决移民实际困难上下功夫,牢固树立“移民要稳定,配套全跟进;移民要致富,关键在干部”的思想。去年以来,全镇各单位和党员干部开展了服务移民的“四个一”活动,即定点联系一个安置区或一户移民,做一件帮助移民的好事,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一次研讨,提一条合理化工作建议,累计帮助移民解决各类实际困难127件。加大移民“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工作力度,通过培训帮扶、就业引导,解决了潘口、龙背湾13户21人零就业移民家庭的就业问题。通过主动下访、认真接访、超前预防,印制、发放便民联系卡,积极解决移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架通与移民群众的“连心桥”。
严格落实政策,倾心为移民谋利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移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各项移民政策,自觉为移民尽好责、掌好权。一方面,及时准确发放移民后扶直补资金。近两年来,全镇移民后扶资金做到了无一错发、漏发。另一方面,积极实施移民后扶项目。在双庙移民安置区修建垃圾中转站,为喻家塔、曹家湾、铧场、双庙等移民安置区安装200余盏太阳能路灯,栽植行道树。为方便移民外出,投资近120万元,打通曹家湾移民安置区到集镇便捷通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积极发展产业,全力促移民致富
  坚持通过政策驱动、基地带动、培训推动等有力措施,变“单纯输血”为“自主造血”,积极支持移民创业致富。一是政策驱动。通过以奖代补、贴息贷款等政策措施调动移民投资创业积极性。移民群众创办专业合作社、种养协会等合作组织,免征一切费用,并在证照办理上给予帮扶。移民群众创业经商的,在税费征收上给予“一免三减”(即一年内免征,三年内减半征收)。去年以来,引导移民组建专业合作社3个,入社社员55户,21户移民在集镇及安置区发展个体工商。二是基地带动。按照“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发挥移民群众自强不息、勤劳持家的美好传统,突出茶叶、畜牧养殖、家庭手工业等特色项目,培植300标准化牲猪养殖移民大户2户,布鞋加工作坊1个,茶叶种植、加工大户5个,带动近80户移民发展致富。三是培训推动。积极开展移民培训,提升移民致富本领。近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期437人次。同时,邀请县移民、农业、林业、畜牧等单位倾斜帮扶,对种植、养殖大户 “结对帮扶”,定期上门解决技术难题,并对移民创办的经济实体在办证办照、信贷申请、信息资源等方面予以帮扶。


朱明桂:困境之中谋发展
  朱明桂,现年47岁,初中文化,自1982年开始规模化牲猪养殖。2011年移民搬迁到宝丰镇曹家湾村后,在村支两委的帮助下,又建起了150型养猪场3个,年出栏牲猪500余头,由于市场疲软,养殖效益下滑。
  为了进一步拓宽收入门路,她通过调查,2012年办起酒厂,年产白酒2万余斤,今年又办起棉鞋加工厂,已生产棉鞋15000双,产品畅销竹溪、竹山、神农架等地,使她走出了养殖面临亏损的困境,重获创业的新生。

邹高福:致富不忘乡邻
  邹高福,现年52岁,宝丰镇韩溪河村潘口水电站移民,他初中毕业后,一直学习和从事水电安装和维修工作。
  2009年移民搬迁到宝丰镇后,放弃了在上海做水电工的优厚待遇,选择在家创业,抓住宝丰镇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优势,开始承包水电装修,年收入达10万元。在干好自已事业的同时,始终不忘乡邻,不管是哪一家水电方面有问题,都第一时间为其排忧解难,做到了致富不忘乡邻。

项必宏:致富生态两不忘
  项必宏,现年56岁,2011年龙背湾水电站移民搬迁到宝丰镇双庙村六组。
  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就多方筹资办起了日用品商店,为进一步方便移民,又于2013年购置了面包车,从事个体经营,年收入达8万余元。在不断增加收入的同时,还注重保持移民点环境,定期组织移民清除移民点乱堆乱扔垃圾,有效解决了集中安置移民垃圾不好处理的问题,坚持了发展不忘保持生态环境。

张中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张中庭,现年57岁,2009年移民搬迁到宝丰镇铧场村。土地划分之后,宝丰镇在移民中大力推广茶叶产业项目,并为他们提供茶种和肥料,免费培训技术。他在刘家山茶场负责过经营和管理,知道茶叶能增加收入,便积极响应种植茶叶,经过三四年的精心培育,茶园现在基本成型,今年2亩多茶园给他带来7000多元的收入,成为移民茶叶种植的带头人,也使他感受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甜蜜滋味。

蔡明贵:车轮圆我致富梦
  蔡明贵,现年48岁,宝丰镇双庙村潘口水电站移民。
  在移民搬迁之前,因头脑灵活,在老家就有渡船和车辆运输等项目,移民搬迁之后,更是看到宝丰的发展前景,又新添了车辆发展运输,由于他诚实守信,一步一个脚印,生意一直很红火,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

李保成:念好绿茶致富经
  李保成,现年36岁,当过兵,打过工,始终没有找到适合自已的职业和发展项目,2009年移民搬迁到宝丰镇后,看到了划分给移民的成片茶园,认为发展的机遇到了,于是他承包村茶园20亩,与50多户移民签定茶叶培训和购销协议,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进行茶叶采摘、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不但使自已找到了发展的项目,增加了收入,年加工和销售茶1000余斤,纯收入达10万余元,还为移民增加了收入,户均茶叶收入达5000元。

李周树:乐为移民服好务
  李周树,现年49岁,宝丰镇双庙村潘口水电站移民,2009年搬迁到宝丰镇后,利用手中并不宽裕的资金,办起了日用百货商店,店虽小,但服务项目多,代灌液化气,代卖农资、化肥,为移民和当地居民提供了极大方便,个人也年创收入达8万余元。在移民安置过程中,积极配合村支两委工作,化解移民矛盾,深得移民信任,并为移民建言献策,多次被县镇评为移民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黄天剑:致富门路在身边
  黄天剑,现年38岁,宝丰镇喻家塔村龙背湾水电站移民。
  移民搬迁之前一直在外打工,虽然挣钱,总感觉不如在家创业。搬迁宝丰镇后,他注意到了宝丰镇商贸环境浓厚,一直找不到门路的他,看到了家乡的官渡木椅在竹山西片很受欢迎,于是就开始了加工官渡木椅的项目,由于做工精巧,美观结实,产品销路很好。同时他乐于助人,也被群众评为宝丰镇“十大好人”。

杨文国:薄地也能多收
  杨文国,现年51岁,宝丰镇铧场村潘口水电站移民,2009年搬迁到宝丰镇后,以承包小工程,做小生意,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2010年开始,认为茶叶产业是增收的好门路,便在自己地里种植茶叶,通过不断学习和精心培养,现茶叶已基本成园,而且在茶叶种养过程中,学习到加工和销售技术,每年春茶上市,也能给他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他也成为移民当中发展产业的带头人。

廖大友:锤炼技能创收入
  廖大友,现年47岁,2011年移民搬迁到宝丰镇曹家湾村二组。面对新环境,无技术特长的他不等不靠,办起小百货商店,并努力学习一技之长,主动到建筑工地学习砌工,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技能的人,由于他虚心好学,现在已能单独承包小工程,年纯收入达到了5万元以上。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