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移民服务 谋发展之路
麻家渡镇是潘口水电站首期移民安置的重点乡镇之一。自2007年12月中旬以来,我镇分别在营盘河、柿树坪、双堰、涧沟梁等四个村建设四个集中安置区,共安置上庸镇两河村及谭家河老库区移民383户1626人。为确保移民安居乐业,我镇科学谋划,不断优化社区环境、创新村务管理、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十星创建,基本实现了移民“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呈现出安定祥和、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优化社区环境,构建美丽家园。我镇抢抓新农村建设机遇,坚持水利设施配套、交通便利、好田好地、集中连片、就近舍远、耕作方便的“六大原则”, 集中连片调出了好田、好地120.6亩,完成宅基建设300个。在移民安置点大力实施“三改一建”, 完成移民饮水管道铺设18000米,实施“倒虹吸工程”2处,新建2500立方蓄水池2座,加固山塘5口、堰渠2100米,硬化移民安置点和临耕园地公路8条19公里、新建一座跨河大桥和两座人行桥,铺设引水管网13000米,架设路灯35盏。为移民建化粪池、垃圾池、公共厕所,建移民健身广场和绿化带,真正使移民住得安心、宽心、舒心。
创新村务管理,推动移民自治。为积极适应当前移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我镇在移民村两委换届工作中,明确要求各移民村至少配备一名移民干部,让移民有自己的“代言人”;在各移民社区修建便民服务室、警务室和社区门诊,坚持每天有人坐班坐诊,让移民群众办事有地方,问题有解决。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移民致富。为使移民在较短时间内赶上移民村的发展水平,我镇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积极寻找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抓恢复生产,累计为移民调剂、划分耕园地817亩,其中水田206亩,由干部建示范块,引导示范耕种。二是培植致富产业,结合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及低丘岗地改造工程,大力推进茶叶、核桃、莲藕等特色产业建设。在营盘河、柿树坪发展核桃1000亩,在双堰村发展无性系茶园300亩,林果产业200亩,在柿树坪流转土地500亩发展莲藕,在营盘河村推广油菜高垄双行及“地膜覆盖”200亩,在涧沟梁发展茶叶500亩。三是落实移民致富项目。组织移民培训200多人次,新建综合服务门市部3家,组织85名移民组团外出务工,确保了每个移民户有一名致富明白人,有1—2个致富项目。
深化十星创建,实现自我管理。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 和“十星级移民新村”创建评选活动,规范创建流程,积极引导广大移民自觉对照“十星”标准,用积极的态度、文明的方式,建设自己崭新、美好的家园。定期开展道德讲堂,对移民群众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科技知识讲座、专业知识培训;成立评星协会、计生协会、文体活动协会、环境治理协会等群众组织,形成了移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庞大的移民队伍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但是也带来了巨大的稳定压力,我镇将着眼长期稳定目标,将移民的稳定与发展融入麻家渡镇“农业富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文明兴镇、旅游名镇”的目标中去,使移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致富的“带头人”。
麻家渡镇移民“转型发展·安稳致富”创业标兵光荣榜
章先兵:超市经营红如火
现年44岁,2008年移民到麻家渡镇营盘河村后,通过多方筹资,开办了日用百货超市,经过五六年的诚信经营,超市顾客越来越多,商品也越来越丰富,如今,超市年纯收入达15万元,成为他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为了满足顾客需求,章先兵计划明年进一步扩大超市规模,增加货物品种,新增农机销售、农产品收购等项目,力争实现年纯收入20万元以上。
刘传兵:多种经营巧致富
现年41岁,2008年移民到麻家渡镇营盘河村。
面对新环境,刘传兵决定发展山羊养殖,从山东引进优良山羊品种,自学山羊养殖技术,现养殖规模达300多只,年出栏100多只,年收入15万元以上。
在养羊的同时,刘传兵又发展库区养鱼,购置机动船、网箱、鱼具、运输保鲜车等设备,水库鲜鱼销往竹山各大餐馆、农家乐,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李朝荣:生态养鱼年有余
现年56岁,移民到麻家渡镇白玉村后,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居住环境及自然条件,带领本村3户村民承包谭家河水库发展生态养鱼,经过几年的发展,水库年养殖鲜鱼20吨,实现经济收入60万元,家庭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以上。
由于水库生态环境好,每逢周末到水库钓鱼、观光的人也越来越多,他打算明年在白玉村申办一家农家乐,为前来钓鱼、观光的游客提供饮食、休闲服务,进一步拓宽收入渠道。
吴同万:养牛致富奔小康
现年67岁,2009年移民到麻家渡镇黑虎村。虽然已年过花甲,但他依然干劲十足,利用白玉村放场大、草地多的优势,自筹资金,引进郧巴黄牛40头,发展养牛产业。不管天晴下雨、严寒酷暑,吴同万都坚持天天放牛、夜夜喂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未间断。在他的精心照料下,40头黄牛长得膘肥体壮。随着小牛的出生、成长,每年能够出栏的牛也越来越多,平均每年出栏15头,年均创收达7万元以上。
杨行明:致富路上不停留
现年45岁,2009年移民到麻家渡镇墩梓村后,通过多方筹资购买了一辆四轮运输车,跑起了运输业务。因为诚实守信、价格合理、为人厚道,杨行明的人脉越来越广,承接的业务也越来越多,一年下来,可实现收入8多万元。
2013年,看到茶叶发展前景好,杨行明又在本村承包了50多亩无性系茶园,自学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和茶叶包装,茶叶销往竹山、郧县、十堰等地,年收入达30多万元。
杜定奎:开办油坊促增收
现年47岁,2009年移民到麻家渡镇柿树坪村移民社区。来到一个新环境,杜定奎一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挣钱门路。2010年他发现麻家渡镇油料作物种植的比较多,于是就产生了开油坊的想法。说干就干,很快一家油坊就开了起来。
为了提高出油率,杜定奎经常向同行请教榨油经验。渐渐地,出油率提高了,榨的油也更好吃了,前来榨油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年可实现纯收入5万多元。
王 艳:人勤遍地都是金
现年47岁,2009年移民到麻家渡镇涧沟梁村。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王艳来说,喂猪是一件再也熟悉不过的事,为了在新的环境中更好的生活,王艳走上了养猪致富路。从2011年至今,她总共养猪40多头,平均每年出栏10头,年均收入3万多元。 随着近几年麻家渡镇核桃产业的兴起,王艳又开始种植核桃,按照政府提供的技术指导精心管护。今年她家的4亩核桃林已经开始挂果,实现收入3000多元。
张夏斌:乐当村里调解员
麻家渡镇柿树坪村移民社区中心户长、致富带头人,移民心中的“和事佬”。为了方便移民兄弟,将自家房屋改造成综合服务社,平价销售日杂百货,年经营收入60万元,家庭纯收入达25万元,成为移民群众中的致富带头人。闲暇时,只要听说邻居之间有矛盾的,他总是主动上门调解说和。几年间,主动调解邻里矛盾100余起,在当地移民心中也自然树立了威信,成了移民心中的调解员。
邹高永:田间地头贴心人
麻家渡镇移民社区农资服务社老板,移民身边的贴心人。
为了方便移民的生产生活,办起了农资服务社,经营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物品,同时办起了粮食加工厂,积极发展农副业,常年养殖各类鱼100余尾、鸡50多只、猪10多头,家庭纯收入达15万元,成为移民群众当中的致富带头人。为了更好地帮助别人,邹高永2010年又购置了一台农用三轮车,将农资送到田间地头,被移民百姓称为“贴心人”。
王 林:加工厂里移民情
因潘口电站建设,迁至麻家渡镇柿树坪村,移民社区粮油加工大户。搬迁后家里按人口分到良田2亩,2009年秋收后,却为加工大米犯了愁。想到跟自己一起搬迁过来的父老乡亲也面临加工难的问题,与家人商量开办粮油加工厂,解决移民粮油加工困难,也方便了周边居民的粮油加工,对于身体状况差的农户还亲自上门帮忙搬运粮油。由于他诚信经营,勤奋劳动,实现年产值15万元,家庭年纯收入8万元。
郑兰珍:产业发展女能手
因潘口电站建设,迁至麻家渡镇双堰村,无性系茶叶种植大户。由于双堰大部分是丘陵,近年来,政府在该村大力发展无性系茶叶,其他移民犹豫观望的时候,她果断申请将自己的地全部拿来种植无性系茶叶,现在茶叶长势良好,亩均增收3000元。她还与丈夫一起办起了油料加工厂,靠着勤劳的双手和灵活的头脑,年收入10万元,成为移民的致富带头人。
李爱明:致富不忘方便移民
现年43岁。 2008年搬迁到麻家渡双堰村,由于腿部多年前受伤落下残疾,到了新的生活环境他几度迷茫。但在镇党委政府及村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他拿着自己的积蓄和政府的补助买了一辆“麻木车”,跑起了出租。双堰移民区距离集镇2公里,村民购物、学生上学不方便,他的麻木车解决了这一难题。为了能挣更多的钱,他又大胆借钱买了一辆农用车,平日里帮移民运输物资,早早的偿还了买车借来的钱,实现年均纯收入8万元。
3上一篇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转型发展 实现安稳致富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6日 查看次数:次
3上一篇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