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县委、县政府召开秋冬农业开发专题推进会,会上,在看完了电视专题片《镜头下的秋冬农业开发》,听到了各乡镇的政府负责人所做的汇报后,县委副书记、县长龚举海语重心长地说:“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17个乡镇的秋冬农业开发汇报和电视镜头中,竟然没有任何人提起过小麦、油菜等传统农作物,也没有这样的镜头。”语毕,与会众人一片沉寂。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油菜、小麦是我县最为传统的秋冬农作物。而在全县17个乡镇的秋冬农业开发工作汇报中,竟无一人提起这两种最传统农作物的种植情况,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近几年来,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地方、很多基层领导干部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在种植物种上一味求新、求变,完全不顾市场风险和实际条件,甚至不惜玩弄概念,弄虚作假,制造噱头,去“出风头”、“放卫星”。大风气如此,很多基层党委、政府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同化了,因此,17个乡镇汇报秋冬农业开发工作不提传统农作物这样的事,也就见怪不怪了。
实际上,以为创新种植物种就可以推动农业发展是一种认识误区。创新不可或缺,但传统农作物某些比较优势却不能轻易放弃。经济作物虽然有前景,经济效益较高,但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水土不服”、市场风云变幻、价格不稳定等风险一直如影随形。同时,经济作物所需要的全新的组织方式、种植模式,如果政府不能予以有效组织,经济作物往往并不“经济”。
如果农业开发所谓的创新、转型、升级,不能弥补传统农作物确实造成的缺口——它们至少能填饱农民的肚子,一个地方的农业发展就会畸形、动荡,因此,在农业发展中,必须正确认识改变传统的高风险性。
创新种植物种是必需的、必要的,但并不是农业发展唯一的推动因素。应该说,创新作物是农业发展的加速器,而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的传统农作物才是农业发展的稳定器。通过提高种植效率,大力发展传统农作物,同样是农业发展的渠道,甚至是根本渠道。
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史已经证明,创新作物因为需求优先,不可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支柱产业,只能起到排头兵作用,能对国民基本需求铺就强大补给渠道的传统农作物,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作物。愿传统作物不再被轻视! (张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