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数字报|今日竹山-电子版

2014年12月18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转型发展 实现安稳致富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8日  查看次数:次  
倾心服务移民  促进长远发展
  潘口乡是潘口电站、小漩电站所在地,也是我县潘口电站、小漩电站、龙背湾电站三大电站移民安置主战场。截至目前,在我乡6个村共接受安置移民272户1156人。近年来,我乡以“推动转型发展,实现安稳致富”为目标,坚持“安居乐业、转型发展、安稳致富”,积极为移民发展想办法、找路子、理思路、找项目,全面落实各项移民政策,倾心帮助移民增收致富。
  全面落实政策,倾心服务移民。潘口乡既是电站建设区,又是移民主要安置区,社情复杂,为了让移民搬得进、稳得住、能发展,我乡始终把移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一是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各项政策,组织召开移民代表会议,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典型示范等方式,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激活移民主体意识,引导移民自己创业、主动谋发展。二是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全乡干部齐上阵,实行一包两保,即包安置、保稳定、保发展,在移民村建立便民服务大厅,由村干部对移民户口、就业、低保等事项全程代办,并明确代办员。由乡干部对特困户和具备一定规模的经济大户实行包保,对移民就业、创业、贷款等提供“保姆式”服务。三是联合县移民局、县人社局、县农业局对移民进行专项培训,提高移民群众就业技能,促进移民转移就业。截至目前,我乡共组织各类培训900余人次。四是在建设集中安置点时,制定详细规划,并全部选择主要公路沿线,其中小漩村、小漩居委会两个村移民全部分配门面房,为他们提供了创业的平台。五是严格落实移民扶持政策,通过专项移民扶持政策的有效落实和关联性政策的延伸适用,整合移民后扶、扶贫等项目资金,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
  大力发展产业,推动移民致富。发展移民产业,移民是最大的受益者。近几年,我乡全力调动移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发挥移民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人翁作用,真正做到发展依靠移民、发展成果由移民享受。利用毗邻县城的优势,通过土地整理、新建蔬菜基地等方式帮助移民发展蔬菜种植,目前已新建或改造小漩居委会、小漩、龙王沟、潘口河、悬鼓洲6个蔬菜基地共计800余亩。积极培育养殖大户,争取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目前已发展规模化养猪场4个,养殖大户50户以上。通过招商引进湖北裕源食品有限公司、嘉麟杰服装厂、赢德服饰等外地大型企业在潘口境内建厂,并积极协调,为移民争取各类就业岗位150多个。成立花生、板栗、食用菌、核桃合作社,引导移民以土地流转等方式加入合作社,实现规模种植,提高种植效益。乡村两级同外界多方联系,为移民提供致富信息,鼓励移民自主创业,截至目前,已新开移民超市7家,移民个体户15家,通过承包工程、外出务工等形式转移劳动力520人。在今年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对移民困难户由市县帮扶工作队和乡主要领导亲自帮扶,确保特困移民能迅速脱困致富。
  改善居住环境,促进长远发展。积极筹措资金,修通所有移民安置点通村入院水泥路16公里,协调县交通运输局建设县城至潘口电站一级公路15公里,并配套栽植行道树5000株,为移民出行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为移民新建、改建卫生厕所210个、沼气池147口,配置垃圾箱15个、环保型垃圾桶40个,新建污水管网5公里,新建水厂1个、人饮工程5处,确保了移民用上自来水。加大电网改扩建力度,新建和改造高低压线路5.1公里,新增变压器4台,总容量775千伏安,累计为移民免费安装电表2000多只,让移民群众用上了放心电,为移民开办家庭作坊、早餐店等提供了电力保障。在移民安置点管理上,除乡村两级之外,还从移民中选出明白人担任中心户长,对上反映移民的突出问题,使党委政府及时了解移民的困难和需求,对下解释移民的困惑,使移民充分了解各种政策和信息,起到了良好的沟通协调作用。在“十星级农户”评比中,增加移民的“十星”比重,激发了广大移民争创“十星”的积极性,提高移民的归属感。
  作为潘口、小漩两大电站所在地的移民大乡镇,在后期移民发展中,我乡全体干群将齐心协力,不断增加移民的经济收入,解决移民的实际困难,改善移民的居住环境,全面提高移民的生活水平。




潘口乡移民“转型发展·安稳致富”创业标兵光荣榜
华元奎:酿酒酿出美好生活
  1969年出生,因潘口电站建设,从上庸镇搬迁至悬鼓洲村。搬迁后,他最开始选择外出打工,但收入一般,于是他利用以前掌握的酿酒技术办起了作坊,同时利用废弃酒糟进行养猪,目前年生产白酒一万多斤,养猪20余头,年实现收入10多万元,为自己创造了幸福的生活。

欧阳维龙:乐于奉献 勤劳致富
  1979年出生,小漩村小漩电站移民。他和父亲曾经都当过村干部,也都是党员,在电站建设中他们家带头移民。欧阳维龙更是甘于奉献,只要是群众的事情,他不计报酬,为村民服务。搬迁后,他利用自家门面开了一家环保型建材超市,凭借他的勤劳,今年已创收8万余元。

张修兵:运输跑出新生活
  1966年出生,小漩电站后靠移民,现居住潘口乡龙王沟村。他是一名货运司机,主要为附近商店和左邻右舍运送物资。十余年来,他坚持为大家服务,从小四轮到大货车,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但是他的生活却一天一个样,两个儿子先后成家生子,八口之家其乐融融,自己年收入也突破了10万元。

周才运:“菜农”转向“建材老板”
  1959年出生,小漩居委会小漩电站移民。之前一直利用自家几亩菜地种菜、买菜,过着平淡的生活,随着电站建设征地拆迁,他成了失地农民,但他没有没有灰心,而是用安置的门面开起了一家五金建材超市,对待顾客,他服务周到,不但送货上门,还包安装、维修,生意越来越兴隆。

陈振峰:父子创业 其乐融融
  1963年出生,因潘口电站建设,从上庸镇搬迁至鱼岭村。搬迁后,他和父亲陈登全一起共同创业,陈振峰外出学习技术后,到十堰开了一家汽车美容中心,父亲陈登全利用安置点后山草地多的优势从事养羊,目前已发展到100多只,主要销往县内外,一家人收入超过了十几万元,生活其乐融融。

李玉明:早餐店也能致富
  1962年出生,鱼岭村潘口电站后靠移民。
  早些年,他一直在外打工,搬迁后,利用学到的早点技术,在 县城一小学附近开了一家早餐店,和妻子共同经营,由于他的现磨豆浆和软饼颇具特色,受到附近居民和学生的一致欢迎,生意非常火爆。

刘爱明:全员上阵 共同致富
  1967年出生,小漩居委会小漩电站移民。搬迁后,一家人自力更生、全员上阵。刘爱明跑出租,妻子则利用移民安置点自家的门面加工面条、饺子皮等面制品,刘爱明的父母虽然年纪大了,但也闲不住,在小漩居委会蔬菜基地种了近4亩的蔬菜,一家人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

张永才:老本行干出“新花样”
  1961年出生,悬鼓洲村龙背湾电站移民。搬迁后,他干起了老本行,在悬鼓洲开了一家商店,批发百货、粮油,除此之外还利用在柳林乡的人脉资源,购买了一辆面包车前往柳林收购柳林腊肉、香菇、木耳等干货特产,对购买粮油及干货的顾客他都热情服务、送货上门,受到群众一致欢迎。

李兴树:打工闯出新天地
  1969年出生,潘口电站后靠移民,现居住潘口乡龙王沟村。搬迁后,他积极谋求创业致富路,来到上海打拼,才开始在施工队当工人,慢慢掌握人脉资源后组建自己的施工队,当起包工头,手下工人70多人,他所带领的工人年收入都在7万元以上,自己年收入也达50余万元。

胡宗国:多门路寻求致富路
  1969年出生,小漩村小漩电站移民。他曾经外出打过工,做过小生意,还当过村小组长。搬迁后,他在移民安置点开起了一家小超市,并购买出租车跑起了运输,夫妻俩共同经营。由于他热心快肠,遇到偏远住户买东西就送货上门,赢得了群众的认可,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胡家祥:热心公益 致富有为
  1951年出生,潘口电站后靠移民,现居住潘口乡潘口河村。他过去经营一家商店,主要销售农用电器和日常生活用品,与别的商店不一样,他非常热心,经常为邻里查线路、修电器。年过六旬的他,闲暇时间积极投身村内公益事业,从不谈条件、要报酬,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

曾 洋:不等不靠 自力更生
  1989年出生,潘口电站后靠移民,现居住潘口乡潘口河村。搬迁后,他们一家人分头行动,曾洋和父亲曾进军赴郑州从事室内水电安装,母亲在潘口电站发电厂从事保洁工作,他们坚持自力更生,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家庭生活也取得了不小的变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7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