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镇百里河村距离集镇23公里,版图面积73平方公里,是该镇最边远的一个村。1999年至2012年间,为支持林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百里河由县林业局管理,成立了国有九华林场百里河分场,实行以场代村管理模式。10余年来,百里河共完成退耕还林6000余亩,人工造林4万余亩,国有林面积达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5%。由于体制原因,社会事业得不到良好发展,交通、饮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停滞,村级无阵地、无集体经济收入,全村仅有砖木房屋6户,人口流失现象严重,由上世纪90年代的3000多人减少到1000余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难。为尽快改变该村的贫困面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破解管理缺位难题,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于2013年1月起,将百里河分场行政事务划归官渡镇管理,并被确定为全县首批“极贫重扶”的边远极贫村,自此,百里河村在蓄积了良好的生态资源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开天辟地头一回
“我们村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道路硬化了,河道治理好了,自来水也通了,致富产业越来越多……这全靠党的扶贫政策惠及到了我们村。”百里河村4组61岁的老人向宏荣的提起这两年全村的发展变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向宏荣清楚地记得,2012年11月份,一群干部来到他家,当看到向宏荣及邻居还住在狭窄的干打垒土墙房里,居住条件十分恶劣,不通路、饮水难等情况时,带队领导叮嘱随行的干部一定要帮助当地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交谈中,村民们才知道是县委书记佘立柱带着对边远极贫村的关怀来这里调研了。一句句温暖的问候,一声声亲切的关怀,让这个昔日宁静的山村沸腾了,大家奔走相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日子就要到了。采访中,向宏荣说道:“解放以来,还没有县委书记这大的官到百里河村来过,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啊。”第二年,在扶贫搬迁政策的扶持下,向宏荣建起了两层新楼房,并配套完善了道路、饮水、沼气等设施建设,告别了昔日低矮的土墙房、危房。
打通奔向致富的“天路”
村民们介绍,以前祖祖辈辈都是依靠一条陡峭的羊肠小道出行,农业生产资料都是靠肩挑背驮,由于不通路,大山深处优质的农特产品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并未使该村贫困面貌发生多少改变,仍然“守着青山要饭吃”,看到邻近的村组早已通上了水泥路,他们眼红得不得了。管理体制理顺后,2013年年初,该村抢抓边远极贫村建设机遇,在广泛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坚持把新修村组公路项目作为全村最紧迫、最重要、最急需的头等大事,在县扶贫办等部门大力帮扶下,该村在悬崖峭壁上修通了全长9.1公里的公路,解决了碾坪40余户群众出行难问题;新修碾坪至百里循环公路6公里,彻底解决了全村群众物资运输靠肩挑背驮的落后面貌。后又对碾坪7.5公里道路进行硬化,累计投资达270万元。为了使全村300户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在县水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新建3处4千多米人畜饮水工程并投入使用。同时,该村对百里河集中社区河道进行清理整治,修建河堤170余米,栽植垂柳100多株,一幅幅田园风光展现在百里河。针对鲁班峡口原来桥梁已成危桥安全隐患大的实际,该镇积极争取国烟扶贫项目,新建桥梁1座,使群众安全得到保障。通过向上争取,多个部门的帮扶,让百里河村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如今该村60%居户通了水泥路,多数家庭用上了自来水,冰箱、电视、手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孩子也可就近入学,为村民筑牢了致富的根基。
绿色产业托起群众致富梦
百里河村原来在产业发展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在九华林场管辖时期,因管理方式和各项政策影响,群众依靠传统的农业谋生,始终摆脱不了贫困落后的阴影。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该村被列入扶贫边远极贫村以来,官渡镇党委、政府在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各家各户的家庭特点,提出了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发展思路,突出抓好烟叶、核桃、中药材、养蜂等四大主导特色产业,截止目前,该村先后发展烟叶250亩,核桃750亩,中药材500亩,蜜蜂700箱,魔芋300亩,全村绿色致富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农民人均年收入从两年前的不足1000元飞跃到近4000元。该村4组67岁的老人祝师刚,2014年养蜂40多籍,镇政府按照新式蜂箱一个奖励100元、老式一个奖励50元的方式支持其发展,仅去年养蜂收入就达2万元,同时他还种植有中药材,养牛、羊30多头(只),年各项收入达4万多元。如今该村靠产业发家致富的有120余户,其中养羊在100只以上的有8户,养蜂在20箱以上的有27户。百里河奇特的山水生态旅游资源也为百里人民留下一笔宝贵财富,官渡镇大打百里河生态旅游牌,决定将其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示范区、4A级景点的先行区、养生休闲度假区,通过前期努力,按照“绿色可餐、绿色可居、绿色可依、绿色可游”的思路,大力发展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品农家事”为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现已开发鲁班峡、藏龙洞、狮子山、登天门、仙人洞等旅游景点10处,成为城市人休闲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社会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该村属于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逐步解决居住在高山上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13年以来,该村抢抓扶贫搬迁机遇,在县、镇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该村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统一施工、统一配套“五个统一”的要求,启动实施羚羊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使12户农户当年搬入新居。2014年,又在百里启动第二批集中安置点建设,使13户困难群众按期建起了新房,并配套完善了道路、沼气、猪圈、厕所等设施,使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为解决村级办公活动无场所、党员干部无阵地,群众办事无处找,学生在危房中学习的实际困难,去年6月份,该村新建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教学点和村级卫生室,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结束了村级无阵地的历史,群众就学难、就医难、办事难问题得到彻底改善。
如今的百里河,到处呈现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庸派“小洋楼”整齐划一成行,白墙黑瓦民房掩映在绿树成荫之中,房前屋后环境整洁亮丽,房前屋后摆放的蜂箱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并被北京农业大学教授誉为“甜蜜的事业”。在各部门及官渡镇党委、政府的帮助指导下,“户户有致富产业”使百里人民正昂首迈步奔向康庄大道。 (王 斌 帅 军 唐官琼)
标本兼治 斩断穷根
百里河村由于历史体制原因,曾一度发展滞后,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随着国家扶贫力度加大,百里河纳入革命老区重点村建设。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支持下,村级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
“蜂蜜销路很好,每斤能卖到30元以上,年纪大了养蜂真是不错的选择,我去年养了40多籍,今年准备养100多籍。”采访中,年近七旬的养蜂大户祝师刚深有感触地说。他告诉记者,镇上对养蜂、种植药材等均实施奖励政策,鼓励村民发展产业。
发展致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是改变农民贫困面貌的主要途径。县委、县政府把兴致富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要求各帮扶单位、帮扶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帮助贫困群众寻求脱贫致富良策,开展可持续性的精准扶贫,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做到标本兼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施精准扶贫,必须突出“准”字,找准着力点,找准发展方向,找准帮扶办法,找准致富项目,方能做到标本兼治,达到斩断穷根的目的,才能实现从“解决温饱”到“促进发展”再到“缩小差距”,从“向贫困宣战”到“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随着“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的深入推进,我县扶贫攻坚步伐将会更加铿锵有力,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不再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