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是将两种相似且难以区分的天气现象共同提及的概括性说法。由于雾和霾都伴随着能见度下降,所以公众和媒体也经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合而论之。针对“雾-霾”现象和有关科学问题,中国气象局专家指出,雾和霾常常相伴出现,并可相互转化,成分不同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雾和霾相伴而生并能相互转化。根据气象学的定义,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云雾滴(即水滴)导致的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这种天气现象就称为雾。当能见度在1~10公里时则被定义为轻雾。
霾则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这里的干尘粒指的是干气溶胶粒子。
一般情况下,当能见度在1~10公里时可能既有干气溶胶的影响(即霾的影响),也可能有水滴的贡献(即轻雾的贡献),且不易区分,所以就被称为“雾-霾”现象。由于在实际的大气中没有气溶胶粒子作为云雾的凝结核(或冰核),无法形成雾,所以雾和霾的背后都与气溶胶粒子有关。
雾和霾在一天之中可以变换角色,甚至在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地方,雾和霾也可能各有侧重。譬如一天中清晨的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水滴含量较多,则出现轻雾和雾的几率就大一些;到了中午空气湿度下降,干气溶胶粒子比重增多,则霾就偏多一些。总之,“雾-霾”现象通常会相伴出现并可以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