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5年09月05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都不能少——竹山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综述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5日  查看次数:次  
  党的十八大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务实选择。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市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谁不渴望过上好日子?竹山,不能落后!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竹山人,一个也不能少!
  可是,怎样才能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呢?
  “十二五”以来,竹山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反贫困“成绩单”:2011年,全县贫困人口高达20.57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48.9%;截至2014年,已成功减贫5.6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5.9%。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精准扶贫”。我们自豪地发现,伴着“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的铿锵步伐,竹山在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将扶贫资源精确集中到贫困户方面,早已先人一步。
  蓄力,再起航!为了精准扶贫!

时不我待,任重道远,14.9万人在等待!
  如果用一个长长的摇臂摄像机来拍摄过去几年竹山扶贫攻坚的整体图景,您会发现,镜头中,伟大的小康梦想正在上庸大地广袤的土壤中繁衍生根。
  作为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竹山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主战场、全省2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扶贫,竹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年来,我县通过“三访”(遍访看状态、走访看动态、回访看常态)、“四看”(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五评”(农户自评、群众互评、专班测评、张榜公评、集中确评)工作法,精准识别全县11大重点贫困片区、61个重点贫困村、14.91万贫困人口。
  针对这些贫困人口,我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切实”、“六个精准”、省委“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和市委“四双”等扶贫工作要求,凝心聚力、创新实践,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施“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开展“双包双带双建双促”驻村帮扶、“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生态扶贫搬迁和金融扶贫,通过省、市、县三级241支工作队对所有贫困村实施全覆盖,仅2014年一年就减贫1.7万人。
  但是,竹山的扶贫、脱贫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截止到现在,全县还有61个贫困村4.6万贫困户14.91万人,少数极贫村贫困率高达56%。地方病还未根除,因病、因残、因灾致贫率达到26%,80%农户房屋破旧成为危房,缺水户占比为32%。从现在到2020年还不到5年半,平均每年必须减贫27936人,每月减贫2328人,每天减贫78人。”县委书记佘立柱为大家算了一笔账。
  要和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竹山没有退路!
  14.9万贫困人口,在等待着我们!

大军压境,兵团作战,打响新一轮扶贫开发战!
  在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精准扶贫推进工作“作战图”。此图根据全县贫困人口分布情况,划分了11个作战片区,实行每个战区1名县领导挂帅,17个乡镇的贫困状况在图上清晰地标记着。
  “挂图作战、军事化管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县委、县政府下了死命令!
  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我县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打响了新一轮扶贫开发战。
  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一幅幅扶贫攻坚、共赴小康的生动画面,在堵河两岸徐徐展开。
  针对全县扶贫工作现状,我县提出了“123456”扶贫攻坚战略,即:瞄准“全面小康”这一总体目标,体现“生态扶贫,率先实现绿色崛起”和“精准脱贫,率先实现建成小康”两个“率先”,整合政府、社会、市场“三大资源”,实施双包双建双带双促“四双方略”,突出特色产业培育、基础设施配套、美丽乡村建设、人文素质提升、基层组织固本“五大工程”,推进工作机制、项目保障、政策激励、信贷服务、社会帮扶、考核督办“六大创新”,按照“三年攻坚、两年提升,五年小康”攻坚路径,加快实现“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目标。
  以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我县迅速成立了“湖北扶贫攻坚十堰战区竹山决战指挥部”,下设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从有关部门抽调13名精兵强将,组建协调督办全县扶贫攻坚日常工作的办事机构,与县扶贫办合署办公,实行挂图作战、军事化管理。17个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与县委、县政府签订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军令状》,以军事化规划布阵,进一步严明了纪律,举全县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了总攻。241名热爱农村工作、有较强工作能力、善于做群众工作、工作作风扎实的优秀党员干部,被选派到贫困村兼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实现了全县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雷厉风行,绝不拖延。8月21日全县扶贫攻坚动员会后,县、乡、村三级联动,誓与贫困决战到底。全县39名副县级领导(除3人因公外出外),全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17个乡镇片区牵头单位、241支工作队全部深入联系点开展“三访促扶贫”工作……扶贫攻坚已成为全县最大的政治任务!
  战鼓已擂响,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奋力闯进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第一方阵。

小康路上,我们携贫困“亲人”同行!
  今年以来,宝丰镇双河口村7组的卢祥安家,经常有一位陌生的“亲戚”常来走动。他的“亲戚”,就是县委书记佘立柱。
  卢祥安残疾,妻子因病逝世后,儿子卢永贵现在竹山一中读高三。家中只有3间土木结构房屋,4亩耕地因缺乏劳力耕种,处于半荒芜的状态,家中十分贫困。为了帮扶卢永贵上学,“亲戚”先后拿出6000余元资助他;为了让他家彻底脱贫,“亲戚”帮他家建起了20头猪栏一个,指导他发展养猪产业。
  在特殊“亲戚”的帮助下,该村9组的吕金明和4组的吕义清家,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上庸大地每个角落,贫困村的山沟里出现了一些群众并不熟悉的身影,热情地帮助他们生产生活、脱离贫困,成为他们的“亲人”。
  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意见,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实施“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以切实提高新一轮扶贫攻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精准扶贫为导向,围绕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科技特派员包村联户,县、乡、村“三级联动”,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找准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制定帮扶措施。
  县直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干部包1户,副科级以上干部包2户,县级领导和乡镇、县直单位党政主职包3户,乡镇干部、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农村致富带头人各包1户……每个贫困户就此都有了一位特殊的“亲人”,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再孤单。
  “3月份以来,共到包保对象杨正品、明帮荣、刘超三个困难户家中走访帮扶7次。首次入户时,每家送现金500元;之后,分别为每户送去猪仔2头、棉被2床、新衣服1套、旧衣服2套、果苗50株、小鸡20只、马头种羊1只、化肥200斤……”在县农业战线工委书记、县农办副主任明昌根的工作笔记上,他详细记录着今年以来为3户包保户所做的工作。在他的帮扶下,3家贫困户均有了收入来源,实现了基本脱贫的目标,但他仍然时时惦记着他们,为他们谋求新的致富门道。
  “我是农村长大的,也一直工作在农村,第一次看到他们家徒四壁的现状时,我的鼻子是酸的。与包保户,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可以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明昌根饱含深情地说。
  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双包双建双带双促”,不仅促进了群众增收脱贫,而且带动了干部作风转变。
  定脱贫计划,选脱贫路径,增致富信心,选发展项目,送惠农政策,送致富信息,送技能技术……广大干部带着一片赤诚之心,深入田间地头,和“亲人”们同呼吸、共命运,完完全全地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从“输血”到“造血”,贫困对象在觉醒!
  在柳林乡白河村,县人大副主任、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应洲三激贫困户张祖林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张祖林是陈应洲的3家包保户之一,现年30岁,独臂,其父母和妹妹均常年卧病在床,靠他一人捡破烂养活。多次走访,陈应洲为他家送去了不少生活物资,但过不了多久,全家生活又陷入了困境。张家地处深山,交通不便,陈应洲激他:“敢不敢搬出去?你自己凑5000块钱,剩下的我来出。”几次“交锋”,张祖林一咬牙,答应了,之后东凑西借来5000块钱,却一分都没用上。陈应洲帮他在城关镇虎山村买了3间大瓦房,承担了搬家的全部费用。离县城近了,张祖林捡破烂更方便了,日子很快有了起色。陈应洲了解到,他有一门手艺,可用捡来的废弃铝制品打制水瓢、水盆等生活用品,于是再次激他:“你敢不敢办个加工厂,用手艺赚钱?”张祖林再次咬牙同意了。加工厂办起后,逐步走上了正轨,一家人生活完全有了着落。“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真富。你敢不敢把加工厂做大,带动周围的父老乡亲也致富?”陈应洲又一次激他。如今,张祖林正在向左邻右舍传授自己的技术,准备把加工厂做大做强,带动邻居们一起致富。
  “贫困不可怕,最怕的是缺乏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彻底激发贫困人口的内动力,才能让扶贫之路越走越宽!”陈应洲深有感触。
  扶贫,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充分激发贫困人口的致富欲望,发挥他们各自的才能。“产业是致富增收的重要载体,更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最大希望。”在全县推进精准扶贫建成全面小康攻坚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佘立柱一语中的。
  对照“一有两不愁四保障”标准,唯有产业才是实现“一有”的核心支撑。打胜精准扶贫攻坚战,也必须发挥产业扶贫“造血”功能。我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长短结合、立体开发,趟出了一条条以企带村、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宝丰镇新茶村共有468户1828人,因为地处偏僻、山大人稀、基础设施落后,贫困人口高达287户1016人。如今,村里的2000余亩茶园成为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在十堰军分区驻该村扶贫工作队的大力帮助下,近两年来,该村相继发展无性系茶园50余亩,新建生态茶园200余亩,改造老龄茶园800余亩,建成茶叶生产车间1个,组织成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有了产业带动,该村220余户1000余名贫困人口有了脱贫的抓手。
  结合扶贫规划,按照“精、专、规”要求,我县把地域资源优势极致地发挥了出来,集中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坚持“一乡一品”或“数村一品”,扶持引导每个贫困户至少发展1-2个增收项目,培育一批规模产业,打造一批特色基地、产业大村、种养大户,积极探索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发展路子,使至少10万贫困人口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从“输血”到“造血”、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竹山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走得愈加笃定。
  依托着更好的优惠政策、更多的扶贫资金、更适宜的产业项目,可以预见,到2020年,竹山全部扶贫人口必将实现“一有两不愁四保障”的目标!共同富裕的美好“竹山梦”一定能变成现实!
  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竹山人一个都不能少!
好日子,正等着我们共同去奋斗!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