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5年09月05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5日  查看次数:次  
  竹山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是全国“十星级”文明创建发源地。“外修生态建秦巴强县,内修人文铸十星高地”,是实现“水源区”生态常绿、“发源地”文明常驻的不二选择。
  多年来,我县坚守“一江清水北送”的政治担当,积极响应省委“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政治动员,坚持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以内外兼修为方略,以精准扶贫为红线,全力打造生态产业聚集区、绿色城镇示范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引领区、秦巴片区扶贫开发先行区,探索出了一条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发展正在向绿色化转变。加快绿色资源优势向生态绿色经济转化,做大以堵河水电开发为支撑的绿色能源,做强以有机茶、优质油等为主的绿色食品,做优以中药材为主导的生物医药,做特以绿松石、金银矿、铌稀土为重点的生态矿业,做活以生态旅游、秦巴电商城、通济沟物流园为依托的生态新兴业态。“十二五”以来,全县生产总值由36 亿元增加到74.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 1.66亿元增加到6.08亿元,“两绿三生”产业贡献率高达80%。
  产业形态正在向生态化转变。蓬勃发展的产业,转型发展“绿意盎然”。通过资源管控、建设园区、技术改造、生态修复,成功破解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的资源型产业发展“魔咒”,绿松石产业崛起为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县域经济“第一产业”。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圣水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九女峰国家级森林公园三张“国字号名片”和女娲山、女娲天池等国家级3A景区成为生态旅游新的增长点,去年旅游收入达2.6亿元。
  资源利用方式正在向循环化转变。近5年来,相继关停小矿山220家,关闭黄姜加工等污染企业75家,谢绝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投资10亿元以上,形成“水发电-电保林-林涵水”和“沼气多、沼肥多、有机农产品多、牲畜多、沼气原料多”两条轮式生态能源产业链。小水电和沼气综合利用,使全县90%以上的农户“釜底抽薪”,每年每户节支增收近2000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7%,全年优良空气天数超过300天,境内堵河常年保持二类以上水质。
  城乡建设正在向一体化转变。借力竹房城镇带建设和“五城联创”,投资百亿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路桥改扩建、新旧城区改造等,城镇带沿线乡镇城镇化率达58%,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在县城沿堵河“南扩西进”中,国际绿松石城、女娲文化广场、堵河水体景观带、中华女性文化博览园、新一中相继建成,成为“新竹山”标志性工程。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规划,全域建设“美丽乡村”,营造天蓝、水清、地绿、村美的宜居家园。60%的村庄实现全域绿化、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30个村被命名为“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8个村被省命名为“宜居村庄”。
  社会生活正在向友好型转变。22年一以贯之的“十星”创建,不断刷新着竹山精神区位高度:5.6万户家庭获评“十星级文明户”,160所“道德讲堂”讲出城乡文明新风、催生大批“竹山好人”。从稚嫩双肩撑起一个家的“全国美德少年”徐航,到战斗在“防艾”一线的“全国最美乡村医生”王焕云,再到宁波街头勇救昏迷老人的“最美姑娘”周丽……以各自不同的道德呈现,铸就竹山向善、向美之魂。     (周  轩)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