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5年09月05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趟过武陵峡

新闻作者:袁斌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5日  查看次数:次  

从官渡镇乘车,溯堵河而上,过松树岭电站,过龙背湾电站,折而向右,从山顶转到谷底,就看到两户人家,姓邓,当地人称为“邓家”。邓家门前的小河现在叫瓦沧河,竹山古县志称为瓦沙河,源自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山。瓦沧河自竹溪县桃源乡古峰岭村流入竹山县官渡镇蒲溪村,至桃源村汇入堵河。这段曲折幽深的河谷就是武陵峡。武陵峡全长约30公里,从邓家而下直至峡谷出口约10公里,是武陵峡最精妙的路段。
  往事并不如烟,这是我第三次进入武陵峡。
  八年前的夏天,我第一次来到武陵峡,从古峰岭脚下进入峡谷,曾来到邓家歇脚。这是带着吊脚楼风格的土墙房子,屋里摆放着背篓,头缠毛巾的邓家大妈,端着一根老长的旱烟袋,旁若无人,咂咂有声,院子里的大黄狗闲来无事,时不时地追逐着蝴蝶。我们在邓家借水泡面,然后继续向下。遗憾的是,前行不远,峡谷中遇到深潭,下水试探,潭水高过头顶。因为担心携带的相机等物品落水,我们只得怏怏地原路返回。
  去年夏天,我从邓家下河,第一次走出了峡谷,欣慰中又觉得天空不够明丽,光线有些暗淡,以至没有留下满意的照片。这次来的正好,天蓝的没有一点瑕疵,云白的不带一丝阴影,青山上绿叶发亮,河谷里流水泛光,硕大的黑色蝴蝶优雅地闲庭信步,各种鸟儿的叫声交响着浑然天成的乐曲。我们从邓家门前沿河而下,趟入武陵峡奇瑰的风景中。

武陵峡里只能趟着河水走。因为沿途很多路段没有路,甚至除了峭壁只有河水。我们或者从左岸趟到右岸,从右岸趟到左岸,或者在河水里行走。河水清浅,河底石头的大小、颜色、形状,直视无碍,洞若观火。稍有一些涉水经验的人,从河底沙砾的颜色、河中水花的大小,以及河床的宽窄等,都能看出河水的深与浅。
  谦虚一点说吧,我,在水里算得上一把好手。
  我的老家在堵河边上,我自小在河水里厮混,小时候搬石捉蟹,长大了撒网捕鱼,至今仍保持着对河水的亲情。只是现在很少看到自由的河流了!大大小小的河流都要建起电站来,河水被禁锢了,河流消失了!那圈养的水不是河流,看不见水的游动,听不见水的欢笑,那水面的垃圾和丑陋的岸线透露出水的悲哀。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建设水电站,水库有水库的浩渺,水库有水库的风光,不过,我是一个在河边上长大的人,更喜欢自由流动的河流。
  在大家小心翼翼趟着的时候,同行的美国留学生史蒂文却开始了“折返趟”。他板着脸,甩着胳膊,齐步走似地来回趟着,牛高马大的家伙,激起老大的水花。这个二十六岁的小伙子曾当过海军陆战队员,因为追一个温州姑娘来到中国。看他那士兵出操似的表情,我开始觉得这小子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后来才明白,他是以这种方式表达他的欣喜若狂。
  是啊,这条小河多么美!两岸青山滴翠,一路蜓飞蝶舞,时有奇花异草,间或飞鸟鸣还,水随山转,景随步移,我们趟过来趟过去,都趟不出这条小河带给我们的妩媚。
  但这条河绝不是一条柔弱的河流。这段峡谷时宽时窄,最窄的地方不到两米,在逼仄的峡谷中,河底是细碎的砾石和沙子,在稍宽阔的河谷地段,则满是脸盆以至更大一些的石头,在接近峡口的一带,则是巨石累累。八年前阻挡我们前进的原本是巨石挡住狭窄的河道,以至形成深潭。去年我走到那里的时候,深潭已不知所在,巨石杳无踪迹。这条小河的力量何其雄伟!遥想河水满峡之时,无论是多大的石头,在滚滚洪流的不懈冲击之下,要么化为碎片,要么飘零前方。
  在岁月的河流里,每个人都想做一条鱼,自由而灵动,滋润又洒脱,但我们一定会发现,我们不是鱼,我们只是石头,我们被时光裹挟,我们被撞击,被磨砺,被雕琢,我们跌跌滚滚、遍体鳞伤、千疮百孔。蓦然回首,我们那些梦想的碎片早已掩没在河道的沙滩里,再也找不回来了!
  且收起一河伤感来,且随着一河清流向前走吧,且行且珍惜。在武陵峡梦一般的山水中,且放眼去,看那绝壁上的光和影吧。
武陵峡的绝壁真的是鬼斧神工。尤其是两米左右宽窄的那一段峡谷,就像是原本连在一起的高山劈开了一条缝似的。站在峡底仰望,两旁壁立万仞,所谓的苍穹只是蓝蓝的一线。每次走到这里,我先是惊叹,继而惊悚,再生敬畏。山,何其雄伟!人,何其渺小!天生万物,人类不过是大自然宠溺的幼童而已,焉能不生崇敬之意?

  武陵峡有足够的资格接受我们的膜拜。
  在十多亿年的时间里,这里还是浩瀚的海洋;大约在七亿年的时候,这里上升为陆地,后又沉入海洋;两亿三千万年的时候,神农架及竹房三县多处断裂,上升为陆地。武陵峡就是一条断裂带。所谓断裂带,通俗一些说,就是裂了一道口子。断裂带其实很常见,包括雅鲁藏布大峡谷在内的许多大峡谷都是断裂带形成的,但武陵峡断裂带之深、之长、之窄、之奇,以至成为一道奇妙的“山缝”,堪称奇观。而瓦沧河恰巧又从这条断裂带上汩汩流过,可谓奇之又奇。
  城关镇一位朋友从官渡镇购得一块重达400公斤的海百合化石,我去欣赏过。海百合是比恐龙还要古老的动物,2亿3千万年前,海洋里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现在它们只在深海里美丽地游弋。海百合化石,足以证明官渡镇这一带曾处于海洋之中。化石是在松树岭电站附近发现的,若说是从武陵峡里被冲出来的,也未尝没有可能。我们从峡里一路趟来,看见过不少奇怪的石头,可惜我借不来一双慧眼,看不出这些石头有何奇特之处。如果有奇石爱好者进入武陵峡里,必然会有所发现。
  武陵峡的绝壁沿峡可见,有的岩生倒树,导游说机缘巧合能看见猴子攀爬;有的壁生洞穴,导游说雨天的时候那些洞里会飞瀑流雪;有的颜色斑驳,导游说像孙悟空像猪八戒像观音菩萨等等,不一而足。我看了,说实话,并不是那么惟妙惟肖。这些都是因物赋形而已,角度不同,看见的也会不同。也许他看到的是猪八戒,别人看到的是大将军;他看到的是孙悟空,别人看到的只是一个小猴猕。头脑不同,眼光也不同,智者推己及人,愚者以己度人,芸芸众生之各不相同,大抵由此而生。
  我对这些牵强附会的联想不感兴趣。我属于“到了景点拍照”的旅行者,峡谷里光和影的变化更让我心醉神迷。光或明或暗,峡如梦如幻。尤其是在昏暗的窄峡里,一团光穿过树影投射进来,原本幽深的峡谷马上呈现出富丽堂皇的色彩,湿漉漉的石壁甚至有了玉石一般的光泽。即使照射在石壁上的一棵小树上,那棵小树即刻显得神圣又高洁。你无法不对这棵小树心怀敬仰。你要知道,在这样的绝壁上长成一棵小树,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许一阵风能把它刮跑,也许一场雨能把它冲掉,也许一块落石能把它砸倒,但它终究长成了一棵树!多么艰难的成长!多么寂寞的成长!多么坚强的成长!给点阳光为什么不能灿烂?给点月光为什么不能浪漫?你看那棵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是那么的惊艳!
  回首长峡,风景变幻,心里有许多留恋,也有许多遗憾。或许,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条件、不同的角度等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拍出很美的照片,但现在只能就这样趟下去了。好在武陵峡是一条时空隧道,我们趟过来,是岁月荏苒;我们趟过去,是沧海桑田。留无限感慨在心间吧,我也在心里默念那副著名的对联:壁立万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走过一段舒缓的林间小路,我们来到了“桃花源”。这是从邓家而下河边唯一有人家的地方,只有两户,都开着农家乐,主要服务武陵峡游客们的肚子。据说这里过去住了十来户人家,逐渐搬到山外去了。王定喜是这里的原住民,我们去年在他家吃的午饭,今天还是在他家订的饭。来到门前一看,嗬!稻场里撑着十来顶花花绿绿的帐篷,堂屋里坐着从河南省南阳市来的一群驴友,看样子他们昨晚上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今晚上还会幕天席地。好一群会寻快活的人!即使把我们挤到偏厦里,我也得为他们赞一个!
  这里真是个好地方,门前瓦沧河,屋后驴头峡,青乎乎的稻子未抽穗,绿油油的玉米已扬花。王定喜是个勤劳的人,喂猪养鸡,种粮点菜,摘些野果再酿点酒,这小日子挺美挺滋润。我也很自然地想起《桃花源记》中的语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由于可以理解的缘故,很多人鼓吹并求证这里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或是因为官渡镇汉朝时隶属武陵县,或是因为《桃花源记》中有“武陵人捕鱼为业”的话,于是将这条峡谷命名为武陵峡,把这里称为桃花源。真正的桃花源到底在湖南常德,还是在湖北竹山,谁也难下定论。但毫无疑问的是,这里是一处真正的诗意田园,让我不自觉地想起陶渊明《归去来辞》里那些优美的诗句,比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还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辞》是陶渊明辞官归乡后的作品。那时陶渊明刚过不惑之年,家无余粮,就去做了彭泽县令,月俸五斗米。上级领导邮督来彭泽县督察,差人叫他穿好官服来见。陶渊明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于是交出官印,躬耕田园,自得其乐。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是陶渊明平静的诉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痛苦的呐喊。中国两位伟大诗人从心底里发出来的声音,如同武陵峡的绝壁一样,让人高山仰止。
  遥想五柳先生的风骨,不觉意驰神往。有副对联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陶渊明未尝不知道这些“学问”或“文章”。按这些“学问”去做“文章”,他可以舒舒服服地当他的县令,每月拿到五斗米——在物质匮乏、战乱频仍的时代,五斗米的工资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只是他不屑于这样的“学问”,也不愿意做这样的“文章”,既然“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何况“田园将芜胡不归”?干脆的,拜拜了,你玩儿着,俺回老家去也!
  同行的网友“会飞的灰太狼”特别喜欢南怀谨的一副对联:“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总归诗酒田园。”在上海打拼多年,在上海有房有车有老婆孩子,四十岁不到却老是想回竹山“颐养天年”,似乎他是一名老僧洞穿世事,看破红尘。他执意要进这武陵峡,或许是在追寻陶渊明的诗酒田园。我很理解他的梦想,但对这副对联略有微词,“功名利禄”何为功?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有益,这就是功,追求这样的“功”,何乐而不为?由此而得“名”,亦可流芳。
  陶渊明说他“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我参加工作也已经整整三十年了。可我没有田园可以归去。后来的日子,是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像海子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或者仍是客居在喧嚣的城市里,做一个落寞的游子,我不知道。
  吃饭!洋芋干饭+新鲜蔬菜。
  前面再趟一段路,就出武陵峡了。如果评选世界上最美的三条峡谷,我觉得第一条是武陵峡,第二条也是武陵峡,第三条还是武陵峡。但我必须回到峡外的滚滚红尘中去,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我,我还得为了生存而营营禄禄。
  武陵峡,你也等着我,明年夏天,我们再来!(2015年8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