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浑厚的男中音和着孩子们清脆、响亮的诵读声,让龙兴这个被大山环绕的山村显得更加的和谐、宁静。
龙兴村,距集镇20余公里,是麻家渡镇最偏远的村落之一。全村170多户近600人,常住人口却只有100多人,大山绵延,交通不便。而胡波父子却在此薪火相传,教书育人40多年。
胡波,现年37岁,是麻家渡镇龙兴教学点唯一的一名教师。2013年以前,胡波在楼台乡挡鱼小学任教,这是一所师生有着近200人的完全小学,师资和教学条件都要比龙兴教学点好。2013年夏季,胡波主动申请,要求调到麻家渡镇龙兴教学点任教,让同事们很是诧异。问起调动的缘由,胡波说这和他的父亲胡启林有很大的关系。
胡启林1973年参加工作,从教40年一直耕耘在龙兴这片土地上,见证了龙兴教学点由完全小学到教学点的变更,他自己也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一位独守教学点的老人。2013年,即将退休的胡启林陷入了没有接班人的困境。因为自然条件差,教学条件艰苦,年轻教师都不愿意到龙兴任教,即使勉强来了,也不能安心从教。没有人接班,教学点就面临着撤销的危险。
“尽管教学点只开设有学前班和一年级,却覆盖附近的170多户近600人口。”胡启林说,一旦教学点撤销,附近适龄的孩子只能到别处求学。而离该村最近的小学,也在8公里以外。胡启林想到了同样身为教师的儿子胡波,胡启林开始动员儿子胡波回龙兴教学点任教。
“这里的教学条件比挡鱼小学差多了。但这里毕竟是我家,这里的学生不能耽搁。”胡波说,听到父亲让自己调过来接班的请求,他也曾有过一丝的犹豫,但从小在这里长大,他更了解本地孩子求学的艰辛。2013年9月,胡波通过主动申请,调入了龙兴教学点。接过父亲的教鞭,成为继父亲之后,教学点唯一的教师。
龙兴教学点现在只有4名学生,最大的6岁,最小的4岁。最多的时候,也只有不到10名学生。因为分属不同的年级,胡波学习父亲采取复式教学法,一人包揽下教学点的全部课程。学校的条件有限,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更简便的学习,胡波总是想法设法收集和制作一些教具,供学生们使用。一张张画满点点的纸片、一个陈旧的珠算器……胡波总是挖空心思,让山里孩子的生活变得五彩斑斓。
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一般都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而离学校最近的孩子,家也在1公里之外。胡波就主动承担起照顾这些孩子生活的重任。既当老师,又当保姆。每天早上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们洗脸、梳头,整理孩子的个人卫生。每天中午,他还要给孩子们做饭。
一个月前,因教学点的房屋年久失修,被拆掉了,胡波只好暂借村委会的办公室给孩子们上课。教学点的厨房也被拆掉了,每天中午,胡波只能带孩子们到距学校400米的家中,给孩子们做饭。每天放学,他还要骑摩托车,挨个送学生们回家。尽管工作很辛苦、平淡,胡波却干的很踏实。
“胡波年纪轻轻的,却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的工作,照顾我们村的这些娃子,为我们的村民分忧。”村书记黄朝阳说。胡波用爱心、坚韧,诠释着教师的责任,感动了龙兴村的每一位村民。 (向继明 柯 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