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之间,蓝天之下,一片片茶园郁郁葱葱,一栋栋小楼错落有致,一个个茶农精神抖擞。9月21日,记者步入深河乡井泉村,宛如步入了一个世外桃源。“自圣湖茶业公司落户我们村,我们的茶叶产业就日益蓬勃,如今,公司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更是让我们村茶叶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该村村支书陈善典在介绍该村产业情况时说。
陈善典口中的“三位一体”模式到底是什么呢?“圣湖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公司+合作社+农场’三管齐下的发展理念,不断健全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发展体系,最终共同服务于茶农,企业自身也受益匪浅。”圣湖茶业董事长张宗萍介绍说。
公司为“农头”,合作社产品销售有“靠山”
井泉村位于深河乡东部,境内山河纵横,地广人稀。 2008年底,该村已拥有茶园500余亩。然而,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一直举步维艰。茶农的积极性因此大受影响,大片茶园开始无人管理,茶农纷纷外出打工,一个有着良好基础的产业眼看着要垮掉。
2011年,圣湖茶叶公司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作为一家销售起家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掌握了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形成了健全的销售体系和丰富的茶叶产销经验。
有了“龙头”的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开始体现。“一斤好点的茶叶鲜叶子,最高能卖到140元。一亩茶园好好打理,一年能创收七八千元,打理七八亩茶园,就比外出打工好多了。”陈善典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
以合作社作链接点,公司原材料供应有保障
作为以销售为起点的公司,一直以来,圣湖的模式都是以销(茶叶产品)促购(原材料),以购促销,赚取的是加工的手续费和销售的利润。产业链条不健全,严重制约着公司的发展。
“茶叶滞销时还好说,鲜叶很好采购;茶叶畅销时,由于没有成片原材料基地,鲜叶采购就相当难了。”张宗萍解释说。
扎根茶叶资源丰富的村镇,办起合作社,既保障原材料供应,又为入社社员解决了鲜叶销售难的难题,成为了圣湖最好的选择。光该公司在井泉村创办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一年就可为圣湖提供优质鲜叶6万余斤。
圣湖随后又在上庸镇桃子湾村、大泉山村和城关镇刘家山村,“复制”了井泉的发展模式,至此,公司的原材料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茶场为样板,茶农种茶有参照
茶园广阔,茶农分散,且技术力量有限,公司不可能面面俱到。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普及种植技术,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茶园效应呢?圣湖的回答是:办农场,作样板,以场促社,以社壮大公司的惠农面,全面发展。
以井泉村为例,该公司与农户签订土地长期租赁合同,流转土地50亩,作为公司有机茶的核心基地,改造老龄茶园25亩,新发展茶园25亩,作为样板。
在这50亩样板茶园中,圣湖公司采用了最先进种管技术,聘用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精心打理,样板茶园的收益让周边茶农们看红了眼。茶农们纷纷来到直管农场学习先进经验,茶园的种管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精心培植直管农场,不仅提高了高档茶的供应水平,还让枯燥的茶叶种植技术有了活生生的‘课本’,茶农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公司自然也因此受益。”站在翠绿的茶园中,张宗萍笑得合不拢嘴。
(张 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