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当下的竹山,不只是城区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广袤的乡村更是每天一个新起点。为激扬群情民心,本报特开设《乡村见闻》专栏,记录乡村日新月异的发展足迹,聚焦基层干群实干精神,反映群众诉求和期盼。
层层叠叠的茶山,茶园井然有序,茶农们忙活于剪枝、间苗、除草,茶叶加工厂房主体大楼建设工地的机械轰鸣声,声声入耳……10月初,笔者步入楼台乡三台村茶叶生产基地,随处可见忙碌的景象。
三台村以人口多、地域面积大、支柱产业短缺的状况位列楼台乡贫困大村之首。贫困村要摘帽,出路在哪里?村民要脱贫,有啥产业带动?伴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三台人不失时机,依据山地优势,另辟蹊径做起了茶文章。2014年7月,北星河茶叶专业合作社落户三台。这个新型民营经济组织,不仅填补了三台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空白,还将为这里的贫困农民带出一条由传统农业走向规模化特色产业的新路。
土地流转,200余家农户以茶叶入股。三台村以土质、气候和地势条件适应于种植茶叶,2012年秋,该村村支两委发出大兴茶叶富民的号召,毅然投资100多万元,用机械整地、造地建茶园,购买茶种种植。由于农户受传统农业意识影响,加之粗放式种植、管理,茶园面临荒芜的危险。为扭转这种局面,村支两委报请乡党委政府和乡财政所批准同意,对种植茶叶的农户实行土地流转,走规模化路子。目前已成功流转210多家土地1086亩。
组建专业合作社,让茶农收益无忧。完成土地流转后,该村积极争取县农办、扶贫办和乡党委政府援助,经多方努力,于2014年7月初,挂牌成立“竹山县北星河茶叶专业合作社”,将农户粗放式种植的1086亩茶叶基地纳入合作社精细化管理,210家茶农分别以茶叶入股。
村主职干部退职转身挑重担。今年46岁的杨琳,曾任三台村干部10余年,在兴办茶叶基地时,毅然辞职转身为茶农。2014年7月挑起专业合作社社长重担,决心带领200多家茶农增收致富。今年以来,他先后几次带领骨干人员到竹坪、得胜取经,把先进的加工车间建造技术和优质的种植经验带回三台。目前,总投资近200万元的三台村茶叶产业,在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其长势喜人,各类加工、设施设备正陆续添置。 ( 范本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