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双台乡按照“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思路和“绿、净、齐、富、厚、和”的要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变得越来越富足、靓丽、和谐。即日起,本报特开设“诗画乡村·美丽罗家”专栏,重点宣传该乡罗家村在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上所取得的发展成果。
小河穿村而过,流水潺潺,一排排白墙黑瓦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小村内,点缀在渐次红艳的漫山红叶中,显得格外安静、祥和。山坡上,新建的信号塔高耸入云,刚栽培的金丝楠木和茶树郁郁葱葱;小河旁,近万米引水渠将清澈的河水送到各处田地,硬化不久的水泥路通向了各家各户门口;田地头,人们忙着翻整土地,鸡犬相闻,炊烟中弥漫着淡淡的乡愁。10月中旬,记者迈步双台乡罗家村,仿若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最甜不过故乡水,最美不过故乡月。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罗家村以人性化为出发点,坚持结合、融合、整合的理念,建设最美新农村。”双台乡党委书记高兴恕介绍说。
罗家村位于双台乡东部,共7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385户1386人。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产业匮乏……众多原因使得该村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全村共有贫困户224户,贫困人口748人,贫困率高达53.97%。在奋力脱贫的过程中,该村却独辟蹊径、坚守特色,让村庄在剧变之中,保持了自身特点,保留了温暖的乡愁。“这些年来,很多村庄为求‘大变样’而搞整齐划一的建设,让古树、古桥、古屋为新路、新房、新村让道。几年下来,出行方便了,居住条件改善了,村庄也漂亮了,可是乡村的那一抹记忆、那一种味道、那一份乡愁却再难觅踪影。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牢牢吸取这样的教训,绝不重蹈这样的覆辙。”高兴恕深有感触地说。
记住乡愁,保护传统的村落是题中之意。从路面硬化到水利设施改造,从给房屋“穿衣戴帽”到“绿满罗家”工程,从一村翠绿到一村清澈,村庄里的每一处变化都在蝶变中坚持着乡土特色。“今年,村上对我家的三间瓦房刷白了墙面,翻修了屋顶,硬化了场院,庭院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又保留着传统的农家小院特点,这房子比小洋楼住着方便多了、舒服多了!”该村2组村民、63岁的任行德感慨地说。
今年以来,该村在市物资贸易行业投资促进中心和市联通公司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立足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村级公路建设上,扩宽了双罗公路16.2公里,扩宽了路肩,整修了边沟,提高了公路的通行能力,并新开挖土路路基6公里;新修建小农水引水渠3000米,新修拱水坝2个;引进资金,耗资45万元建设信号塔一座,解决了全村群众通信不畅的难题。如此的大改大建,不仅没让小村的“乡愁味”受到损害,反而得到了强化。
今年上半年,该村又耗资8万元为该村小学安装了与市人民路小学同步的教学视频设备,使山里的孩子享受到了与城区孩子同等的学习条件;新建600平方米的自助养老中心1个,集中供养五保老人30余人;80余户完成了猪栏、厕所改造等“三改一建”工程,进院入户新修或硬化场院10960平方米,完成村域公路沿线路旁植树15000株、河道及房前屋后植树8500株、建绿化池115个;在人口集中院落安装太阳能路灯36盏,使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在具体建设工作中,该村坚持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搞村里的宽马路、不过多使用水泥钢筋、不在门前屋后搞过度硬化;多依山就势、多因地制宜、多搞村庄绿化、多用乡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建筑,保护好该村千百年来传承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式的“乡愁”。“居住环境改善了,但是田园原始风貌得到了保留,复活了乡村文化内涵,使村民们生产与自然协调,生活与自然融合,道德与自然融洽,行为与自然和谐。”驻该村的市物资贸易行业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扶贫工作队队长戢运建介绍说。
“村庄越来越美,‘乡味’越来越浓。将来,我们大打‘乡愁牌’,以该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高兴恕信心百倍地说。 (张 成 吕道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