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5年10月24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中的“罗家扶贫模式”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4日  查看次数:次  
  家家户户收获的烟叶堆满厅堂,成熟的核桃铺满农家晒场,成群的牛羊在山上悠闲地吃着草……日前,记者走进双台乡罗家村,一派丰收的景象尽收眼底。在精准扶贫的带动下,罗家村已成功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形成了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罗家村曾一度贫困,部分村民对村子未来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忧,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卓然有效的途径扭转穷困现状。2007年修建的双台乡至罗家村的村级公路纵然财政每公里补贴10万元,时至2014年该村仍拖欠50多万元修路款,这令罗家村的财力状况愈加捉襟见肘。罗家村风光旖旎,天然的古树、传统的庭院都会令人忍不住交口称赞,但无论风景多么漂亮,古树如何繁茂,贫困始终是村民挥之不去的阴影。早日摘掉“贫困”这顶帽子是全体村民最为迫切的心愿。
  为了解开贫困之结,2014年以来,双台乡抢抓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机遇,通过产业发展脱贫一批、因户施策帮扶一批、政府兜底安置一批,成功实施了精准脱贫的系列举措,带领村民阔步迈上了“强农业、富村民、美村庄”的发展大道。
  2014年8月,双台乡以政府招商的方式,与湖北省沃森生态林业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在该村启动实施了集种、养、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5650万元,规划总面积18293亩,设有中药材种植区、特种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综合服务区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及各种辅助设施。目前,已修通3公里的景区公路,浆砌河提2公里,年前即可建成100亩金丝楠木育种基地和8000平方米娃娃鱼养殖基地。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输血”促“造血”模式,不仅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保障,更为他们就近创业拓宽了思路、增添了信心。“没想到我们村竟能在这么多领域中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看来不是遥不可及的空想,以后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了。”该村村民李胜英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
  项目带动固然重要,但扶贫唯有真正的“精准施策”到每家每户,扶贫的效果才不会大打折扣,才不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村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为了使贫困户早日走出困境,市、县、乡帮扶单位按照市、县整体推进扶贫攻坚规划和要求,在深入走访调查摸底、广泛听取贫困户意见的基础上,因户制宜,精准施策,为各贫困户量身制定了《精准脱贫方案》。根据贫困户个人意愿,通过技术指导、资金扶持,分户发展种植烟叶、药材、核桃、养殖等产业。目前,全村已种植药材600多亩,栽种核桃500多亩,种植烟叶300多亩,养羊达11户1300多头。“去年市政协副主席卢富昌支持我购买了100多只羊,今年底预计可达到150只左右,按三分之一出栏计算,年底我家的收入能超过四万元,完全可以脱贫。”这是入户采访时,该村老贫困户王素银给记者算的一笔经济账。
  同时,对既无劳力又无适宜产业的贫困户,乡党委针对该村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条件,自主筹集产业基金20万元,由村委会与市物资贸易行业投资促进中心公司、神农蜂语公司联合成立了罗家养蜂专业合作社,计划养殖500箱,由村委会集中培养,等达到300箱后再逐步明确到这些贫困户,力争当年投产当年见效。针对五保户、低保户等政府兜底的贫困户,乡党委采取提前兜底的保障措施为其改造建房,目前已经投资70万元为该村20多户五保户、低保户等政府兜底对象建房或进行危房改造,还有20多户正在规划建设当中。
  精准扶贫必定要力求面面俱到,不仅要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还要进一步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该村在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上得到了明显改善。“现在我们村扩宽了路肩、整修了边沟、安装了通讯信号塔,公路沿线和房前屋后都栽了树,厕所、猪栏也都进行了‘三改一建’工程,精准扶贫给我们村带来的变化实在是太大啦。”该村村书记赵云洋激动地说。
  罗家村的精准脱贫无疑是卓有成效的,如今的罗家村已然不再因贫困而寸步难行,各大产业蓬勃兴起,村民各安其职专注发展。尤其是在经济飞速行进的同时仍能坚守着碧水蓝天、红砖绿瓦、芳草悠悠的科学发展方式,理性规划产业建设的工作态度更是值得众多亟需脱贫的地区学习借鉴。    (陈甜甜   吕道坤)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