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5年11月03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心聚力谋发展 精准扶贫惠万民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03日  查看次数:次  
农家小院里,与群众商讨脱贫之计;田间地头上,帮农民谋划致富之路……初秋时节,漫步宝丰镇,处处可见党员干部访贫问苦的身影。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镇按照中央、省、市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的要求,在全镇扎实开展“四看五评”精准识别、“四双”精准帮扶、“五个一批”精准施策、“十个到户到人”,坚持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精准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
  宝丰镇是由原宝丰镇与边远贫困乡黄栗乡合并而成。乡镇合并前,宝丰镇是传统的经济强镇,有“鄂西小汉口”之称。合并之后,全镇辖29个村(场、社区)177个村民小组19045户7176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350户21762人,贫困发生率达3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9.5和23.8个百分点。由全县经济强镇变为全县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宝丰镇在巨大落差中艰难求索,走出了一条别样的扶贫之路。
精准识别,找穷因才能拔穷根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摸底,精准识别。去年以来,该镇按照“三访四看五评”的方式,历时三个多月,对全镇1.9万户进行了拉网式走访普查,仔细认定贫困对象,认真分析致贫原因,详细区分贫困类型。全省誓师大会后,该镇确定了“推进六大工程,实现两个率先”的扶贫工作思路(即统筹推进扶贫搬迁、产业培育、基础建设、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文素质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六大工程”,在全县率先完成精准扶贫、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凝聚全镇干部群众的共识,形成精扶贫的强大合力,发起向贫困决战的动员令。
创新体制,新动力推动新发展。
围绕“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的工作要求,宝丰镇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施精准扶贫。
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围绕绿色资源,吸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石鹰、唐诚等15人回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共流转土地3.5万亩,组建专业合作社6个,发展龙头企业5个,培植能人大户150户,辐射带动贫困人口2500人,重点发展畜牧养殖、林特、茶叶等致富产业,助推贫困户加快脱贫。
以城镇化引领美丽乡村。顺应人口向集镇和中心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能人大户集中的趋势,精心实施集镇扩容、旧住宅区改造、工业园区和美丽乡村建设,构建“集镇+新型社区+精准扶贫搬迁安置点”人口分布新格局,城镇人口由3.5万人增加到4.5万人,城镇化率连续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就地吸纳贫困人口就业3000人。
以金融扶贫满足资金需求。通过开展三农扶贫保险试点,政府、银行、保险公司三方合作,2015年已为贫困户建房、发展产业、创业等发放贴息贷款2500万元。
以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把项目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引擎,通过实施中央彩票公益基金扶贫项目、宝丰一级路、宝丰河流域治理等重大项目建设,拉动投资4.5亿元,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夯实了脱贫基础。
直面问题,精准制导破困局
  宝丰镇城乡二元结构非常突出,城镇带沿线各村贫困率在20%以下,但黄栗边远村贫困率达到50%以上,全镇7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黄栗片区。
  去年以来,该镇树立“大扶贫”理念,坚持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以黄栗片区为主战场,扎实推进双河口、东河、漆树扒、垭子街、桂坪、车家沟、秦家河、石串、新河、肖家垭等十村共建,统一规划实施区域基础建设、产业培植、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发展项目,通过全域开发,立体推进,实现区域1.4万户贫困户同步脱贫致富。
目前,联通片区十村的循环路正在加速建设,东河、西河流域治理全面推进,“十村共建”首期6个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全面推进,教育、卫生资源实现村村覆盖;以邦立畜牧养殖合作社、圣水公司等企业为主体的“以村带企”发展模式正逐村覆盖,各村专业合作、互助组织不断健全,以茶叶、畜牧养殖为主的生态产业不断壮大,基本形成了区域统筹,合力攻坚的扶贫态势。
坚持解放思想,新模式激发新活力。
  聚焦贫困户脱贫致富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就学难、住房条件差等“五难一差”问题,该镇着眼破解经济发展瓶颈和扶贫困局。
通过发展产业扶持一批;计划三年内新建茶叶基地5000亩、核桃基地3000亩、葡萄和黄栗贡米产业基地5000亩,建设产业车间20个,基本实现村村有企业,户户有产业的发展格局。
事实扶贫搬迁安置一批;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正在实施邓家湾、清泉、双河口、车家沟等8个村12个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320户贫困居民住房条件彻底改善。
推动基础建设改善一批;新修黄新路、车家沟等通村水泥路40.35公里,新建村级水厂4个,解决了1.6万人行路难、1.1万人饮水难问题;新建双河口福利院、石串等6个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漆树扒等7个村级卫生室、秦家河等4个村级小学、垭子街等6个村级文体广场。社会兜底保障一批;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农村“两无”贫困人口,按照农村低保标准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转移就业增收一批。开展就业培训全覆盖,大力推进园区满园工程,全镇就地或外出转移劳动力2.5万人以上。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工程,2015年有望完成1500户5000人脱贫。
挂图作战,大扶贫奏响大合唱
  全省誓师大会以后,该镇党委政府按照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关于精准扶贫实施军事化挂图作战的要求,按区位相邻、基础相近的原则,把全镇划分为六个战区,绘制了三年脱贫作战图,实施兵团式作战。
以竹房城镇带建设为引领,实施片区开发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以黄栗片区为主战场,扎实推进双河口、东河、漆树扒等十村共建,推动区域1.4万户贫困户同步脱贫致富。目前,联通片区十个村的循环路正加速建设,东河、西河流域治理全面推进,“十村共建”首期6个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全面建设,教育、卫生资源实现村村覆盖。
借村企结对共建为依托,以邦立畜牧养殖合作社、圣水公司等企业为主体,各村专业合作、互助组织不断健全,茶叶、畜牧养殖等生态产业不断壮大,基本形成了区域统筹,合力攻坚的扶贫态势。
以干部群众结对帮扶为抓手。举全镇之力,抽调近300名干部奔赴扶贫主战场,选派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任第一书记。镇党委政府和各村书记立下军令状、签订承诺书,300多名干部与包保对象签订包保责任书,帮扶单位单位、镇、村三级联动,干部与贫困户对口帮扶,结对共建,形成了横向到边的任务清单、纵向到底的责任清单,可核可查的进展清单、直观明确的问题清单,动态管理,精准推进。同时,严格考核问责,不脱贫、不脱钩,推动干部全面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实现了精准扶贫首战告捷。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