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解读:“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可以理解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条件下,为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确保生态环境阈值底线不被逾越和突破,以及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需求和要求而制定的更具刚性和约束力、且能够有效实施和执行的环境保护制度。它包括一系列具体目标、体系、执行与考核等。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解读:未来,我国希望实行城市居住证制度,在这里居住,就应该享受到本地居民一切的服务。居住证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落户。对于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去的人,可以选择慢慢在城市居住下来,并给予一定的优惠,让他们真正成为城市居民。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解读: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国家战略,体现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眼光、建章立制的法治思维、务实可行的推进措施,更是回应了亿万人民对青山绿水的殷殷期待,彰显了执政党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解读: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数据驱动”成为新的全球大趋势。国家竞争战略正从对资本、土地、人口、资源、能源的争夺转向对大数据的争夺,大数据颠覆性地改变经济形态、国际安全态势、国家治理和资源配置模式,引发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变革。
提高中国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解读:“制度性话语权”这一提法显示中国将超越“与国际接轨”的阶段,进入“在国际上铺轨”的时代。中国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将同国际社会一起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完善现有国际经济金融领域规则体系,也会对发达国家起到一定制衡作用,使其不能忽视发展中国家利益。
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
解读:价格政策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和改进价格调控,主动运用价格杠杆引导资源配置,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利于纠正市场失灵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另一方面,价格改革与群众生活关系紧密,特别是民生价格变动影响着群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