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乡将以人居环境改善为重点,以特色产业提升为基础,以基础设施配套为前提,以落实惠民政策为保障,力争用1年时间(2016年)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即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乡整体摘帽,率先绿色崛起,率先建成小康。”11月10日,柳林乡党委书记陈国华在该乡决战贫困誓师大会上说道。
柳林乡位于我县最南部,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居住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自2014年8月全县启动精准扶贫工作以来,该乡高度重视,全乡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力争一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实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决战贫困、同步小康”,力争到2016年底,全乡627户1485位(含五保户)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实现一年脱贫目标,
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该乡林特资源丰富,山场面积大,有核桃、板栗等干果林5000余亩,人均0.45亩;烟叶、药材产业形成规模,2015年全乡种植烤烟14000亩,人均1.3亩,种植中药材6500亩,人均0.6亩;畜牧、水产养殖历史悠久,全乡养殖娃娃鱼达10万余尾,年生猪出栏量2万头以上。
有和谐的政治基础。县政协主席唐泽斌在誓师大会上强调,要深化认识,增强精准扶贫的紧迫感;要精准施策,增强精准扶贫的责任感;要精准发力,歼灭贫困的“堡垒”,全面打好生态扶贫搬迁的攻坚战、基础设施的歼灭战、产业开发的群体战。市、县扶贫工作队代表、各村第一书记等作了表态发言,表示将全力支持柳林乡一年内全面脱贫的战略任务。
有雄厚的发展基础。集休闲、娱乐、旅游、居住于一体的柳林新集镇功能完善,影响群众脱贫致富的交通大动脉242国道、柳洪路即将贯通,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即将全面开发。柳林乡群众吃苦耐劳、脱贫致富的愿望强烈。同时,县委、县政府给予高度关注、关心、支持,柳林乡正日益成为竹山跨越发展的南部窗口。
实现一年脱贫目标,
有严格的责任机制
层层落实责任。“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以精准扶贫为己任,以全面脱贫为目标,率辖区干部,全力以赴,合力攻坚,确保辖区内贫困户如期脱贫。不完成任务,愿接受组织处理!”按照军事化管理的要求,柳林乡各村、各乡直单位与乡党委、政府签订了“军令状”,明确时间,明确任务,挂图作战,合力攻坚。
落实主体责任。乡、村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扶贫攻坚决战的第一责任人,说于口、记于心、化于行,坚决做到不脱贫不“销账”、不脱贫不“脱钩”、不脱贫就“摘帽”。
严格问责机制。坚持以扶贫攻坚成果检验“三严三实”教育成效,切实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对扶贫攻坚中主动谋划、善打硬仗、敢啃硬骨头、按时完成任务的给予重奖,并视情况优先重用,在年度各项考核中优先推荐评先表模;对扶贫攻坚工作不力、作风懒散、落实不到位、不按时完成包保(包村、包户)任务、整村不能按时脱贫的,严肃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直至给予组织纪律处理。
实现一年脱贫目标,
有比学赶超的氛围
“我们白河村保证在2016年实现包括柳河、天台片在内的137户364人全部脱贫销号,整村出列。在此,我们郑重地向墨池村发起挑战,希望你们敢于应战!”11月10日,在柳林乡政府五楼会议室,白河村村支书夏行文当着120余人的面,向墨池村发起挑战。这是当天该乡决战贫困誓师大会上出现的一幕。
“攻坚场上无戏言,真抓实干比比看。我们墨池村现有贫困户92户179人,虽然任务艰巨,但是我们有决心打好生态搬迁攻坚战,坚决在2016年整村脱贫不落一人,打赢你们!”墨池村村支书李刚寿坚定地回应对手挑战。
在誓师大会上,工作队代表、各村第一书记、书记、包保责任人代表、群众代表做了宣誓、表态,各村结对签订了挑战、应战书,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新热潮。
实现一年脱贫目标,
有切实可行的工作举措
以生态扶贫搬迁为重点。力争用1年时间,对高山不通路、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户及危房户,全部实施生态扶贫搬迁。在白河、公祖、屏峰、洪坪、民主建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65户210人;乡内分散转移安置65户220人;迁移外地安置55户247人。对适宜居住、房屋危旧的农户全面实施危房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以特色产业提升为基础。依托烟叶、药材、牲畜养殖产业为基础,对有土地、有劳动力而没有种烤烟的贫困户,落实人均2亩以上烤烟种植,帮助配套烟炉等基础设施,落实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帮扶指导;对有劳动力、土地不足的贫困户引导发展中药材种植,落实户平1.5亩药材,帮助联系种子及销路;对没有劳力、没有种植业的家庭,按户平3头猪(或10只羊、50只家禽)引导发展养殖。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达到当年种养、当年增收、当年脱贫、长期稳定的目标。
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前提。整合资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用1年时间修通全乡境内半高山、二高山的通村水泥路(砂石路)28公里,改造到户入院路,形成村村相通、户户相连、整体循环、全民方便的交通格局;全面改造升级境内低压线路120km,切实解决线路老化、电压不够等用电难题,实现户户用上放心电、安全电;修建集中供水点4个,铺设管网30公里,让贫困群众吃上安全水;全面配套村级公共服务网络,实现“三网”融合,让群众办事不出村;建设村级保障性用房,对21户建不起房的特困对象实行免费居住。
以落实惠民政策为保障。全面用好用活国家、省、市、县惠民政策,实施“雨露计划”,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落实医疗救助政策,提升保障供养水平,全面落实低保、五保、临时救助等保障政策。
(卢 波 王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