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宝丰镇干群不以“冬闲”而闲,反而更加忙碌。“全面小康”是该镇奋斗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该镇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大资源各显其能,各尽其功,特别是该镇双河口村探索出“以企带村、户社合一”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精准扶持、绿色转型的发展新路子。
双河口村位于宝丰镇东北角,全村1757人中有贫困人口924人,是全县少有的极贫极困村。
“让群众都富裕起来”,村民们都点赞这个好政策。但怎样让这个极贫极困村富裕起来?面对难题,县、镇、村不等不靠,合力攻坚。县委书记佘立柱多次深入双河口村访民情,聚民心,帮助村级制定发展规划、争取发展资源、确定发展路径。县发改局、竹山二中、宝丰镇等单位抽调干部组建扶贫工作队走访调研,找准了该村因“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村级发展不前、大批农户流出”而贫困的根源。
症结找出,需对症“下药”。为此,县、镇两级加强项目资金整合,进行修路、改水、建堰渠,扶持农户建房、培训、搞产业。然而,有限的扶贫项目资金在颇大的贫困对象中显得捉襟见肘,杯水车薪。那么,发挥市场效应、社会资源参与扶贫,就成为扶贫攻坚的突破口。
“邀请该村知名人士石鹰(青海玖鹰集团老总)返乡创业、以企带村”。县委书记佘立柱在脑海中勾画出一幅新蓝图,并亲自请石鹰回竹山考察,交流谈心。通过坚持不懈的真情感召,石鹰决定回乡创业,成立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动员群众以林地、耕地入社,村企共建,户社联动,共同发展。就这样,“以企带村、户社合一”的扶贫攻坚模式落地生根,村级发展的框架也逐步形成与健全。
产业驱动,精准发力。坚持绿色转型,以生态养殖为主导,由村、企联合成立邦立生态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由企业投入资金1000万元,流转山场2.1万亩,培植生态牧草基地1000亩,分三期建成“双千头”牛羊养殖基地,配套建设深加工基地。村集体通过集体山场、林地分配红利,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免费发放种牛(羊),差价回收,动员贫困户参与生态养殖。通过三年努力,培植“百头”养殖大户30户以上,发展家庭分散养殖户100户以上,年创产值5000万元,覆盖农户500户,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以上。
户社联动,聚焦帮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结合贫困户建房无资金、种地无效益、发展无产业的实际,积极探索户社合一帮扶模式,按照“统规统建、统分统管”的方式,由合作社垫资,分三期建设6个集中安置点、一个养殖安置小区,集中建设150套村级公租房。群众以田地换身份,以山场换住房,迁户腾地,集田种牧草,储地养牛羊。通过户社联动,逐步将153户607名居住在偏远、高山地区贫困户全部迁移到公路沿线居住,同步流转耕地、山场,形成2.5万亩天然养殖场、近2000亩生态牧草种植基地,实现农户脱贫,企业增效。
“十村”互动,攻坚突围。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以双河口村为中心,黄栗片区为主战场,统筹推进双河口、东河、漆树扒、垭子街、桂坪、车家沟、秦家河、石串、新河、肖家垭等十村共建,统一规划实施区域基础建设、产业培植、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发展项目,实现区域1.2万户贫困户同步脱贫致富。
通过这些有效措施,产业不断壮大。截至目前,邦立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期工程已建成百头规模养殖场3个,发展养牛大户17户、养羊大户5户,流转牧草基地217亩,吸纳67人就业。合作社发动群众发展生态杂粮、林特等绿色产业,基本形成山上放牛羊、山下栽核桃、林下长豆杂的绿色产业体系。合作社2个集中安置区35套住房全部建成交付,73户贫困群众获得社员身份,107人实现就地就业。通过村企共建,现已建成村级水厂1座,硬化循环路、通村、通组入院水泥路12公里,治理河道1.6公里,维修堰渠2.8公里,区域统筹、合力攻坚的精准扶贫态势基本形成,促使该村冲破重围,决战决胜。
(袁平凡 李 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