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5年12月03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金钟:接过父亲的“药箱”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03日  查看次数:次  
  溢水镇村医王焕云数年如一日坚守抗艾第一线,把艾滋病感染者当作亲人,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其子王金钟放弃城市工作,回村接过父亲的药箱,走村串户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服务帮助艾滋病患者,再度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
  11月24日,天下着蒙蒙雨。艾滋病人沈某高烧不适,打电话给王金钟,王金钟背起药箱便往沈家赶。王金钟一边询问病情,一边给老沈量体温,测血压,诊断病情。沈某是上世纪90年代在外打工卖血感染了艾滋病,一家4口,妻子和儿子在外打工,他和80多岁的老父亲在家。王金钟处理完病情,认真地填写访视记录,嘱咐沈某按时服药。沈某是个乐观开朗之人,他对自己的病看得开,也很配合医生治疗。
  王金钟,今年25岁,毕业于十堰医药卫生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他还在读小学时,就曾多次半夜给父亲作伴到病重的艾滋病患者家中看病,那些忧郁绝望的眼神留在他儿时的记忆里,他感受到病人的痛苦和医生职业的神圣。初中毕业后他选择学医。中专毕业后,他又到大医院学习了半年针灸推拿,在十堰某医院工作一年。一次,听母亲在电话中说,父亲年纪大了,经常腰痛,晚上三更半夜接到乡亲们电话就得上门送药打针,身体有点吃不消,骑车安全问题也让人担心。善良孝顺的王金钟便决定回家帮助父亲。同学劝他说:“山沟沟里有啥发展?”王金钟不以为然,农村照样能实现自我价值,他父亲王焕云就是他的楷模和偶像。
  王焕云是陈家铺村村医,2001年,王焕云发现了我县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从此,他既负责陈家铺村的基础医疗工作,又义务承担起艾滋病患者的防治工作。十多年来,风里来,雨里去,把艾滋病感染者当亲人,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和生活帮助,深受群众爱戴。在他的努力下,艾滋病患者得到了免费救治,家庭得到帮扶。王焕云先后荣获十堰市文明市民、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感动十堰”十大人物、全国“最美乡村医生”等荣誉称号。
  2012年冬,王金钟回村当了一名村医。三年来,王金钟虚心向父亲求教,学习艾滋病治疗知识,学习与病人沟通交流谈话技巧,背中医汤诀歌,勤学苦练,终成行家里手。今年10月,王焕云被调往溢水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工作由王金钟一人承担。他每天早早上班打扫卫生,检查电脑网络,为前来就医的群众捡药打针。一个不大的村卫生室,前来就诊的人络绎不绝,有附近的,有邻村的。王金钟秉承父亲的好传统,对就医群众特别关爱亲切,尽量满足村民需求。81岁的五保老人陈善继,行动不便,患病需要打针,来回15里路程。王金钟开车早上将老人接到卫生室,打完针又将老人送回家。无论多忙,他对所管辖的艾滋病人都定期送药、回访,一次也不拉下。见很多村民患有腰腿疼痛,王金钟利用自己的针灸推拿专长,开设了康复项目。如今,村民一有哪儿不舒服,就来找王金钟,使这个90后青年成为乡亲们的忘年交。
  与村民们打了三年多交道的王金钟很热爱村医这个职业。他表示,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将坚持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用自己所学解除患者疾苦,做一名合格的健康守护人。
  (陈兴云
朱明绍)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