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5年12月05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潘口河里故事多——县地税局精准扶贫工作纪略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05日  查看次数:次  
  潘口乡潘口河村位于潘口电站坝基下,号称“坝下第一村”。全村741户2958人中,有1009名贫困对象人均收入只有2800元。2014年,县地税局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潘口河村,短短一年半时间,这个村庄的面貌大变,贫困人口锐减。税徽闪耀在“坝下第一村”的田间地头,扶贫的故事就在村庄里流传开来。
“羊倌”露出了笑容
  12月1日早晨,36头郧巴黄牛、150头波尔山羊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潘口河村三组的山间密林走去,“羊倌”刘必富走在队伍后面,脸上笑开了花。
  刘必富是潘口乡潘口河村三组村民,一年前,他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守着几亩薄壳地,兄弟三人,只有37岁的他娶到了老婆,两个弟弟因为家里贫困,至今仍是光棍。
  提起自己的创业之路,他不停地感谢县地税局的帮扶。去年8月1日,该局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潘口河村。刘必富向工作队和村里表达了自己计划搞养殖的想法,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队长蔺达成了解到他的状况后,一边担保向农商行贷款10万元,一边向局里争取到3万元的资金,刘必富买来了牛羊幼崽。村委会给他协调了200亩抛荒山场,做为放养基地,又修通了通往养殖场的400米公路。
  在县地税局和村委会的双重帮扶下,刘必富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养羊养牛养鸡,争取一年的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他幽默地说,他的名字叫“刘必富”,原来名不副实,现在真要“必富”了。
村里美了亮了
  望着门前簇新的水泥桥,村民胡德华喜上眉梢。家住黄家湾的胡德华,在涨水季节,经常为过不去河而发愁。现在,一座新修的两跨平板桥,解决了黄家湾30户140多人的出行难。
  今年3月11日,投资140多万元、28米长的黄家湾桥开工建设,10月底大桥通行。这140万元的资金中,有潘口电站的补偿款70万元,县、乡政府补贴了几十万元,最后,10万元的资金缺口由县地税局筹措到位。
  县地税局精准扶贫工作队深度参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潘口河村的面貌大变,变得美了、亮了。
  潘口河村有一个400立方米的大水窖,供全村饮水。但是,移民来了后,人口增加,人畜饮水就紧张起来。在地税局的帮扶下,村里另辟水源,在响水洞新建了一个130立方米的水窖。全村的人畜饮水有了充足的保障。
  潘口河村以前没有路灯,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今年7月,县移民局投入21万元,县地税局帮扶6万元,在从电站到村里的4981米的沿途,安装路灯76盏。村庄明亮了,夜景也更美了。
扎实的扶贫工作队
  61岁的蔺达成去年9月就退休了,原本要回家享清福的他,却因为局长陈卫彬的挽留而留在了潘口河村搞扶贫。
  虽然已经退休,并且不多拿一分钱,蔺达成的扶贫工作热情却高涨。他每天准时来到村里,访查民情,监督工程,用村书记黄朝华的话说,“顶一个得力的村干部用”。
  县地税局精准扶贫工作队扎实的工作作风得到村民的交口赞誉。
  入驻潘口河村时,局长陈卫彬带队,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对300多户贫困户的家庭状况展开调查。顶风冒雨,踏着泥泞的小路,挨家挨户地走访。每到一家,都全方位地拍照,了解收入情况,每家都建立起了详细的档案。他们的这一创新作法,被全县推广。
  县地税局成立了“青年突击队”,趁节假日时间,深入到潘口河村的田间地头,调查情况,整理档案,给贫困户出主意,谋划致富良方。
  潘口河村党支部书记黄朝华说:“在县地税局的帮扶下,我们村的贫困户从253户945人减少至78户164人, 2016年底有望脱贫,人均收入达到5500元左右。”
     
                         (卢家波 熊义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