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5年12月19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巧手翩翩篾竹舞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9日  查看次数:次  
  日前,历时4个多月的十堰市第二届“民间艺术大师”评选工作落下帷幕,6位民间艺人当选,其中我县擂鼓镇红岩村4组71岁的杜香元名列其中。杜香元生于1944年,14岁开始学习竹编技艺至今,其手艺颇有名气。
传承时光的古老记忆
  会竹编技艺的人,俗称篾匠,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手工竹制品也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但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竹制品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生活。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复古风尚的流行,竹制品又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
  竹制品手工编织技艺在手工业时代一直盛行,人们吃穿住用、劳动生产都离不开竹制品。据悉,我县竹制品手工编织技艺传承地主要在擂鼓、宝丰、城关、得胜、大庙、竹坪、文峰、上庸、官渡、柳林等乡镇。这些乡镇山地面积大,竹资源丰富,村民就地取材,用双手编织出各种竹制品并售卖,不仅广泛应用于生活领域,还成为村民增收的一个渠道。
  在擂鼓镇,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红岩寨土红又黄,旮里旮旯出篾匠,搬起手指数一数,没有十双有九双”。意思是说,在该镇红岩寨村,男子不论老少,皆会竹编技艺。今年71岁的杜香元,正是擂鼓镇家喻户晓的竹编技艺的代表。
灵巧的指尖艺术
  竹编是什么?对大多数人而言,它是一门艺术。而对于杜香元来说,它最初的意义只是一种谋生的手艺。在他的记忆里,竹编师傅用灵巧的双手编出的各种竹篓、竹筐,既可以家用,还可以卖钱。
  “一生学得艺在手,走遍天下能糊口”。杜香元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拥有一门手艺来养家糊口,是他最大的心愿。1958年,杜香元初中毕业后,先后拜师杨龙海、杜书荣,开始学习竹制品手工编织技艺。
  篾片剖不好,编成的竹制品看起来显得粗糙,品相不好自然就卖不出好价钱。因此,剖篾片是学习竹制品手工编织技艺至关重要的基本功。对于初学者来说,把竹子剖成厚薄适中的篾片极其不易,手指被篾片刮伤是常有的事。杜香元在师傅的严格要求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习,一直练到深夜。通过师傅的传授和自己的勤学,杜香元用了三年时间便熟练掌握了竹席、竹筐、竹篮、竹筷篓等各种竹制品编织技艺。
点竹成金的杜香元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竹制品广泛应用于农村生产生活中。杜香元编出的竹制品因品相好而供不应求,他也因这个好手艺而成为远近闻名的“杜师傅”。名声响了,自然吸引了不少人登门拜师学艺。自1966年至今,他收了七八个徒弟,均得到了他的真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制品逐渐从生活用品演变为工艺品。对手艺人来说,只有传承而没有创新的民间艺术最终会走向消亡。“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出路。只有不断创新,传承才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杜香元说。截至2015年,杜香元的竹编生涯已有56年,编织各种竹制品达数千件,编织技艺深受同行的称赞和好评,曾多次参加省内外手工编织技艺大赛。其编织的竹制品畅销十堰市及陕西省安康市旬阳、白河等县。
  “在有生之年,我想把竹编技艺传给更多愿意学习的青年人,为竹编技艺的传承和竹编文化的保护尽一份力。”杜香元说。(郝新颖 图片由市文体新广局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