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5年12月29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土地上写人生

新闻作者:党世根 刘理文 彭晓东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29日  查看次数:次  
12月24日,我们来到城关镇刘家山村设施蔬菜基地,走进温暖的大棚室内,镇农技中心主任朱天平正在为菜农讲解棚室保温、蔬菜冻害防治等农业知识,菜农们开心地说:“有了朱主任的技术指导,我们干得更放心了。”
2004年1月,城关镇政府为丰富城镇居民的菜篮子、茶杯子、果盘子,做出了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决策。时任镇农技中心主任的朱天平,为了迅速掌握全镇12个村(场)的农田土壤情况,他深入村组农户与村干部、农户座谈,走进田间采土取样、检测,掌握了第一手土地酸碱度资料。2004年7月,他配合乔儿沟村采土取样检测,当年发展杏李1000亩。2009年春,他在虎山村组织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露地葱、蒜、洋芋、瓜菜300亩,当年亩平收入6000元,比种粮食收入翻了一番还拐个弯。紧接着,他又组织村民种植西瓜100亩,当年亩平收入达到8000元。谈起种西瓜的事,村民王可富乐呵呵地说:“起初我还说风凉话,虎山村种西瓜是补锅匠翻跟头——倒铁(贴),真没想到,我试种的l亩西瓜,收入能达9000元。”
2012年春,为了建好刘家山村200亩设施蔬菜基地,他吃住在基地,提供保姆式的全程跟踪服务。在一年半时间里,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既要当好农工、技术员,又要带头领办产业。在蔬菜基地育早春苗的3个月时间里,因水电没安装到位,晴天要浇水,阴雨天和夜晚要加温,他没坐下来好好吃过一顿饭,没睡过一个安稳觉。腊月二十,人人都在忙过年,菜农们管理育苗缺人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他动员农技中心里的技术人员到蔬菜基地里,负责设施大棚的苗床早揭膜、晚覆盖,兼带生物治虫和苗床浇水。除夕夜,当万家灯火照亮夜空和烟花爆竹齐鸣的时候,他却在简易的工棚里与寂寞、寒冷相伴。2013年春,尝到甜头的菜农们又发展了50亩大棚蔬菜。菜农们高兴地说:“朱主任把我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我们不能辜负了朱主任的一片诚心。”
为了发展香菇产业,他组织刘家山村村民兴建了26个大棚,注册成立了竹山县成福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袋料香菇20万筒,带动20余户脱贫致富。香菇基地常年吸纳本地务工人员30多人。他们“春采茶叶冬做香菇,晴进茶园雨下菇棚”,每人每年仅在香菇基地务工收入就达1.5万多元,使过去围着锅台转的农妇和不能外出干苦力的老人,在香菇基地找到了用武之地。
“你们已经改制了,连事业单位的身份都没有了,还图什么,犯得着这么卖力吗?”面对他人的不解,他却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学的专业是农学,黄土地就是我人生发展的舞台。这种信念,一直激励我承担产业富民的义务。”10多年来,他带领技术员们奔波在田间地里。乔儿沟杏李、刘家山茶叶、设施蔬菜、香菇,虎山露地蔬菜等一个个基地的建成,并成为村民致富的产业,是对他和技术员们辛勤汗水的礼赞。
足踏黄土地,为民苦亦乐。是沃土滋养了他,是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支撑着他用一腔激情回报大地和父老乡亲。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