睛暖冬日,在城关镇霍河女娲天池景区,游人携妻带子或散步在堤坝、或登上茶梯、或乘座快艇,人面桃花,兴致盎然。女娲天池岸畔“天池农庄”的老板朱竣介绍说,女娲天池,已成为特色乡村游新亮点,双休日游客流量大。于是,他和爱人作出大胆决定:不再外出打工了,干脆把一楼改造成农家乐,自己当老板。
在城关镇,像朱竣一样正在圆自己致富梦的农民还有很多。
去年,城关镇已确定精准脱贫对象2637人,如何啃下“硬骨头”、除掉“拦路虎”,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呢?城关镇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实行挂图作战,吹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号角。
●惠民生 重在产业扶贫
针对贫困村民,该镇不仅实施“输血式扶贫”,更注重“造血功能式扶贫”,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让贫困群众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桥儿沟村一组贫困户龙宝华住在山凹里,两间半土墙房难避风雨,是村里有名的“垮杆户”。为了使他能够如期脱贫,去年初,镇村干部为龙宝华制定了三步走的脱贫规划:第一步,组织村民采取工换工的办法,帮他建起羊栏,通过替别人养母羊得羊羔的办法,年发展山羊50只。第二步,帮他建起猪栏,年养猪5头,出栏3头;养鸡100只,出舍80只。第三步,实施迁移扶贫,帮助他在村集中安置小区建起楼房。去年12月底,龙宝华发展山羊23只,其中能繁母羊5只,出栏10只,收入1.5万元。龙宝华说:“养殖业搞起来了,有了钱,争取2017年拆掉土墙房建新房。”
窑沟村四组移民后扶户李义寿,家有5口人,过去靠种粮食糊口难致富。去年秋,村里规划发展干鲜果1000亩,李义寿发展冬桃、枇杷、花椒达到11亩。正在为冬挑苗木涂防冻剂的李义寿打趣地说:“不瞒你们说,三年后,我这果树每年可摇下10万‘金元宝’。”
2015年,该镇发展核桃、冬桃、批杷、蔬菜等种植产业1700余亩,发展养牛、养羊、养猪等大户53户,特色种养殖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促发展 群众就业增收
50来岁的田发根是莲花村农民,在外打工多年,由于上有老下有小,田发根回到家里,到离家仅几百米的新潮建材公司当了工人,月收入四千多元。
“我在外打工每月挣五千多块,但一细算,哪有我回来挣四千多元‘含金量’高?我现在吃住在家里,老的小的和老婆都可以照顾……”元月7日,田发根与记者一谈起这事,开心得哈哈大笑。
近年来,该镇实施“两个转型”发展战略,并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截止2015年底,有 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落户工业园区,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贫困户到各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就有80多名。拓宽了贫困村农民增收渠道。
同时,该镇还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路子,大力扶持村民自主创业。林果、蔬菜、茶叶、养殖等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0家。
高家庄村“三宝寨生态农场”创始人、竹山县十大巾帼创业之星、39岁的回乡创业女青年张吉平,通过开餐馆、车辆修理走上了致富路。为了开发马王沟,她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起年养猪2000多头的大型养猪场,并将流转的35亩土地改造成梯地,种植露地有机蔬菜和杂粮,安置6户村民常年在农场务工,带动周边20多户村民发展养殖业。目前,该农场纯利润达20多万元。
●强基础 减贫整体推进
该镇以精准脱贫为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部门涉农扶贫资金,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还为贫困群众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
窑沟村村民李耀华说:过去,村里修的通村公路坡陡弯急视线差,进出车辆稍不留神就容易导致撞车,气人得很。去年6月底,镇村多方争取投资100多万元,除险扩宽了路面,还做了防护石岸、防撞墩、防护栏,进出特别方便,我买了辆四轮车,为村民拉运生活生产物资,每月挣个三、四千块没啥问题。
近年来,该镇加大通村水泥路、人畜饮水、迁移扶贫小区、农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去年,修建通村入院路21.7公里;改建房屋146户;完成危房改造30户;实施土地治理1500亩;实施人畜饮水项目3个,安全饮水1560户、专业基地配水工程2个,启动了338户1510人的移民避险解困项目。
●聚合力 多方帮扶攻坚
走进莲花村,新硬化的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新修的河堤解决了村民多年的水患,新修的文化广场成为村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新建的桥头花园成了村里一道风景。
村民王老汉乐呵呵地说:“近两年时间,群众期盼多年的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大幅改善,不光村子变漂亮了,大家的生活水平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些都是社会各界帮扶带来的新变化!”
为推动精准扶贫,城关镇深化内引外联,聚集社会帮扶资源,借助市县驻村帮扶、双联行动等机制平台,不断加强与县内外企业、团体和政府部门的联系协作,切实加大社会帮扶力度。今年元月8日,十堰绿盾征信有限公司组织9家企业来到桥儿沟村,为20多户贫困户送来现金和物资达4万多元。
为早日帮助城关镇群众脱贫致富,市劳动就业局、市养老保险局、县政府办、经济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住建局、房管局、民族宗教局、执法局等驻村帮扶单位,帮贫困户出主意、筹资金,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
惠民生、抓产业、强基础、促发展等工作整体推进,为“减贫摘帽”打下坚实基础,使城关农村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镇党委书记刘甲华表示,近年来,该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贫困人口为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精准脱贫取得初步成果。他们将巩固成果,决战三年,确保实现“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镇摘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