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6年01月16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鼓起农民“钱袋子”——城关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纪略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6日  查看次数:次  
  1月12日上午,记者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来到城关镇刘家山村,走进温暖如春的设施蔬菜大棚里,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的菜薹、菠菜、莴笋等时鲜蔬菜。大棚外的四轮车上一箱箱蔬菜将运往城区菜市场。
铺就蔬菜“黄金路”
  “你看这菜薹、菠菜多鲜嫩,我这60亩大棚菜,亩平收入近万元,还为村里富余劳力提供了种植和采摘收入。”正在大棚里采摘菜薹的刘家山村一组村民蒋耀文一脸的喜悦。
  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城关镇周边蔬菜基地悉数被征收。为保障城区市民“菜篮子”供应,城关镇把发展设施、露地蔬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采取“连片抓点、典型引路”的措施,在刘家山村通过拉土回填,把250亩河滩变为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大棚菜。为鼓励农民种菜积极性,政府出资对农户种植两亩以上的每亩给予300元补助。
  蔬菜种植成为农民走向富裕的“黄金路”。全镇已建成刘家山、虎山、窑沟、高家庄、桥东5大蔬菜专业基地,蔬菜面积达到2000多亩,其中核心商品蔬菜基地1100亩,设施蔬菜300亩。2015年,蔬菜产值达 16000万元,700户菜农种植蔬菜脱贫致富。
种下林果“摇钱树”
  在通往莲花村三组的公路入口处,“王府生态果园”的招牌赫然入目,沿着水泥路再前行800米,一片绿色果园、一栋农家小楼跃入眼帘,这就是王世韦的现代版“桃花源”。“经过近5年发展,我这200亩桃李、核桃等林果基地年纯收入突破10万元。”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该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生态条件,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种植以干鲜果为主的经济林,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在林果种植大村,政府负责为村民提供苗木、肥料。采取机械挖大窝、秸秆回填、施生物肥作底肥的方式,请来县林业技术人员指导村民栽植,连片规模发展。
  近几年来,已在桥儿沟、窑沟、虎山、迎丰、莲花、高家庄等村建成杏李、核桃、冬桃、枇杷、樱桃、桃李等林果基地7000多亩。
养殖畜禽“富口袋”
  沿着一条宽阔的水泥路,我们来到高家庄村“三宝寨生态农场”,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3栋钢结构猪栏内,200多头膘肥体壮的猪在圈舍里或站或卧,个个憨态可掬,100多头粉团团的仔猪撒着欢儿。“今年养猪近2000头,出栏了150多头,销售收入280多万元。”农场主张吉平自豪地说。
  为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该镇采取“合作社+养殖户”的发展模式,在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挤出一块,重点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调动农民发展畜禽积极性。同时,广泛征求全镇种养大户、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意见,根据农民的需求,把当下最急需掌握的知识编成一个个“菜单”;将生产一线经验丰富的兽医及“土专家”组织起来担当“科技大使”,把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
  通过采取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办法,全镇已在桥儿沟、高家庄、明清、二道坊等村建成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去年新发展大型养猪场3个、羊栏2个、鸡场2个,年收入5万元以上养殖大户达60户。
  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近年来,城关镇特色农业为农民群众打开了致富大门,在广袤的原野上绘就了一幅丰收的新图景。
        (党世根 刘理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