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年饭又称年夜饭、团圆饭,一般来说,主要是指在大年三十中午或者晚上吃的那顿质量好、花样多、品种全、规格高的饭。不过,我的故乡有些姓氏的团年饭却不在除夕。例如,姓叶的和姓沈的人团圆饭在腊月二十五,姓毛的则在腊月二十八,黄州籍贯的人是在腊月二十九日夜半,据他们说根由倒也各有各的来历。反正,团圆饭是极为重要的一顿饭。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以吃团圆饭的形式,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表达心愿,发扬孝道,凸显爱心。在古代,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从古代起,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就是何等的重要。
团年饭是各个家庭的私宴。家庭是组成大社会的细胞。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更为亲切。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父母亲人谈谈自己新年的谋划和打算。
所以,团年饭首先得做得丰盛。往年,每家每户都要把一年来积攒的好东西慷慨拿出来,以保证团年饭菜肴丰富、花样繁多;家庭主妇提前把菜蔬佐料洗了又洗,鸡鸭鱼兔等肉食刮了又刮,清了又清;下了锅的,认真估摸熟透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查看,要保证恰到好处,不能夹生,也不能太熟,更不能蒸干了,尤其是要防止煮焦糊了。家乡人认为,团年饭焦糊了,预示着新年的运气不好(故乡有说明事情办坏了的俗语“巴了锅”)。
再则团年饭得吃得隆重。一旦团年饭菜做好,要仔细端上席面铺排,张罗全家男女老幼就座。此间,专人出门贴对联,放鞭炮,深山庄户人家还要放火枪;转身人齐,烧纸、洒酒祭奠祖先、敬家神、敬娘娘;然后,才正式开始吃团年饭。当代人则添加了电视的热闹场面背景和乐曲播放的氤氲。
吃团年饭也是有很多讲究的,临时来人(多是邻居熟人)一定要拉进门入席,认为来年有添人进口的喜事。喝酒的人,有的不想吃饭,如果谁先放下碗筷,其他人不许问询你不吃饭了(说不吃了,兆头不好),应该问询你吃好了?同时,自团年饭开始,平时一些日常用语也要作改动,比如,团年饭吃了要去包饺子,称之“包元宝”,因为饺子之音有搅葛纠纷之意。去睡觉,要改为去“挖窖”——挖金窖、银窖。真是睡梦打铜嗝,日夜都想钱。
团年饭吃罢了,男人们去祖坟园“上坟”(祭奠逝去的亲人),那一个“坟”字也做了临时改音为“赢”——看故乡人是多么聪明,上“赢”,新年时是不会输的呢。入夜,是孩子们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夜饭虽然吃过,但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除夕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剁肉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烟花爆竹声,央视“春晚”给家家户户送来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一曲欢快的交响乐章。
(作者系今日竹山网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