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农历元宵佳节,在城关镇刘家山村设施蔬菜基地内,记者看到,菜农们有的育苗、整地施肥,有的为秧苗浇水,有的采摘蔬菜,忙得不亦乐乎。
“前几年正月十五以内,亲朋好友相聚吃‘磨盘会’,走下酒桌就上牌桌。自2014年春承包了8个大棚种蔬莱,天天都没闲着,蔬菜也是一茬接一茬,天天有菜出售,天天有红钞票进口袋,这日子虽说忙点累点,但是有奔头。”说起现在的生活,菜农范立平感触颇多。
走进范立平的蔬菜大棚,但见茄子、黄瓜、青椒秧苗长势旺盛。范立平告诉记者:“蔬菜种植偷不得懒,前年夏天的一个晌午多睡了一会儿觉,醒来才想起有一个大棚忘了揭膜,我一路小跑赶到基地揭膜一看,顿时傻了眼,近一亩的青椒像被开水烫了一样,损失了几千块。种菜也有诀窍,要想产量高,就得换茬轮作,改良土壤要用消土剂,去年我每亩青椒产量达到7000斤,平均价格1.5元。”种菜也要遵循市场规律,要想价格高,就得贴近市场适时调整蔬菜品种。范立平说,去年5月初,他种植的豇豆上市时卖到7块钱一斤。
记者来到蒋耀福的蔬菜大棚里,夫妻俩在为苗圃喷水。蒋耀福说,有3个春节是在大棚里过的。前几年在外打工每年虽说也能挣4万元,但照顾不了一家老小。这几年种植大棚蔬菜的确让他尝到了甜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有10个大棚,种的蔬菜品种达10多个,年收入达9万多元。“老婆娃子热炕头,又能挣到钱,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蒋耀福一脸的幸福。
来到相邻的蔬菜大棚里,只见棚室内,镇农技中心主任朱天平和技术员正在为菜农讲解棚室保温、蔬菜冻害防治等农业知识,并现场回答了菜农在种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朱天平说,今年春季气温变化无常,要防倒春寒、防风,每天早晨揭膜通风、炼苗,晚上要封闭和在苗床上覆盖被子保温,根据气温适时移栽菜苗……
菜农董元军开心地说:“有朱主任和技术员的指导,我们就放心地把菜种好。”问起新的一年有什么愿望,董元军憨憨地笑了,“今年要调整蔬菜种植结构,调减早白菜、萝卜面积,扩大四季豆、红椒、茄子、小白菜、草莓种植面积,让市民能吃上新鲜、优质的蔬菜,自己也能多挣点钱!”
(党世根 刘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