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6年03月01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恒坤和乡邻们的脱贫梦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1日  查看次数:次  
  2月20日,记者来到大庙乡全胜村,放眼望去,只见广阔的山场,丛林覆盖。行驶在崎岖蜿蜒的公路上,开车师傅全胜男对记者说:“前面就是郧巴黄牛养殖场,全老板就是看中了这里山场面积大,水草资源丰富,才到这个天然养牛的好地方发展啊。”
  全师傅所说的全老板叫全恒坤,全胜村人,今年39岁。19岁开始在建筑行业务工打拼的他,到2012年初已有了200多万元积蓄。当年春节,他回乡探亲,看到家乡山场广阔,草料丰富,而且县里又有很多惠农政策,于是萌生了投资养殖业的想法,经过深入考察,开始了养殖郧巴黄牛的创业之路。2013年10月,注册成立了竹山县恒坤郧巴黄牛专业合作社。经过两年发展,合作社壮大了,本村有20多个贫困村民在养殖场找到了事做。
  见到全恒坤时,他正在细心的为一头刚出生的小牛喂奶,“这是今年下的第三个小牛崽,有点营养不良。”他一边说一边招呼记者进牛栏里面看看。
  牛栏里,一排排圈舍宽敞通透,300多头膘肥体壮的牛悠闲的吃着饲料,工人们忙着给牛喂食,60多岁的本村贫困村民罗传礼正在清扫牛舍杂物,“去年,我被定为贫困户,全老板关心我,让我来牛场打工,一天100元,能这样长期干下去,我脱贫就有了盼头。”罗传礼说。
  “里泗沟村4组村民余尚书家的母牛下了一头小牛,等会儿我去看看。”全恒坤边说边叮嘱工人,“这几天多留意将要繁殖的母牛,做好给小牛崽防寒保暖工作。”
  “咋别人牛下了小牛崽,你还要专程去看看?”面对记者的疑虑,全恒坤作了耐心的解释。原来,他在合作社内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投母换子”的方式,和30余户贫困户建立合作关系,谋求双赢。余尚书就是他的合作伙伴之一。
  乘车半个小时,又步行十多分钟,就来到一间破烂不堪的土墙房子前,这就是余尚书的家。我们在他12岁养女的带领下,找到了正在犁地的余尚书。余尚书今年63岁,母亲81岁,还有一堂叔70多岁,是典型的缺劳动力致贫户。余尚书带着全恒坤看了刚下的牛崽,又聊会儿新年打算,得知记者随同一起采访,高兴地说,“前年,我在全老板那里牵回一头母牛,母牛放在我这养,牛帮我犁地、干活,母牛生的小牛第一个归我,第二个给全老板。现在母牛已经下了两头小牛,归我的那头我已经以2500元卖给了全老板。此外,我每年靠牛犁地还有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这都多亏了全老板的帮扶呀!”
  返途中,全恒坤在一农户门前停下车,和女主人招呼说,“过完元宵节就开工,到时候电话通知你。”一了解,原来,全恒坤回到家乡后也没将老本行丢弃,继续承包一些建筑工程,这家女主人殷增霞就是他工地上的瓦工。像殷增霞这样,每年在全恒坤工地上做工的工人有40多人,其中一半都是本村贫困群众。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现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贫困户,我作为乡邻也要尽责。”全恒坤介绍说,今年,他要实现存栏郧巴黄牛2000头的目标,另外发展油茶800亩,生态茶叶200亩,核桃基地300亩,将产业做大做强,带领乡亲们,特别是贫困乡邻走上致富路。                     (卢    波)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