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6年04月21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松石资源管护突围之路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1日  查看次数:次  

  4月22日是第47个“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如何有效地保护利用资源,走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我县是全国“绿松石之乡”,绿松石矿产资源理论储量大,潜在价值高。对于绿松石这种不可再生的特色资源,无序开采不但会造成资源的严重破坏,还可能导致资源提前枯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管护好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是我县矿产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我县面对点多面广战线长的矿山管护难现状,采取一手抓矿山整顿,一手抓产业升级,补齐资源管护短板,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管护多方共赢,探索出一条——

  绿松石资源管护突围之路

  策划:竹山县国土资源局   组稿:李建国 费华桥    石濡华 万善树 陈思波

  “上苍眷顾竹山,留下不可再生的限量版稀世珍宝绿松石,面对绿松石管护,我们坚决彻底摒弃‘鸡肋经济’和‘财富负担’杂念,全力以赴保护好利用好有限的宝贵资源,造福竹山百姓,这是竹山人民的共同心声!”在对绿松石管护亮明观点时,县委书记、县长龚举海话语铿锵,掷地有声。

  竹山绿松石资源禀赋

  竹山绿松石资源量大质优,但每个矿体规模不大,从数克到数千千克不等,连续性差,俗称“鸡窝矿”。开采者一般是以铜铝磷酸盐的岩浆顺岩层裂缝流下的痕迹为引线,顺藤摸瓜在岩层夹缝或坑凹处或许能找到,作业面窄,难以规模化开采。上世纪70年代,湖北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对竹山县绿松石矿进行一次细致普查,发现全县的17个乡镇中,14个乡镇均有绿松石含矿地层,分布在数百平方公里的从地表到数千米深的岩层中,理论储量约为5万吨,占全国绿松石矿总储量的70%。
  新中国成立后,竹山绿松石开采、加工和销售是由轻工部在竹山设点开采,加工的工艺品由外贸部门出口创汇。开采与加工都有专业队伍,当地百姓基本无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纯朴的山里人对绿松石缺乏相应的了解,根本不相信这种被叫作“绿石头”的东西能变钱,也没有把满山绿松石当宝贝。
  改革开放后,国营厂矿解散,投机商将盗采的绿松石原矿偷运到西藏、北京、广州等地初加工,以半成品形式卖到欧美市场,老外再精深加工,成了欧美珠宝市场的抢手货。
  贩卖绿松石发财刺痛了当地人眼球,原在国营厂矿干过开采、加工的工人重操旧业,带动越来越多当地群众加入到开采、加工、营销绿松石行业。

  掠夺式开采造成资源严重破坏、事故频发、原矿贱卖

  从1985-2005年20年间,国际绿松石价格持续上涨,数千人上山找矿挖矿曾在秦古、溢水、麻家渡、楼台等乡镇轮番上演,私采盗挖达到疯狂程度,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盗采装备不断更新升级,加剧了资源破坏进程:从钢钎、十字镐,人挖肩挑,到电架矿山,路修山腰,空压机钻眼,炸材打洞;再后来还用上了无声破碎剂,除开洞速度加快,进尺深度刷新,隐蔽性也大大增强。
  采矿区内占山为王、插草为标抢夺开采地盘,山体被刨挖得伤痕累累,渣土堆积如山,林扒被毁,耕地被埋,水路、人行路受阻,开山炸石致水质污染和水源涸绝,矿区百姓生产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叫苦叫骂声不绝于耳。一个个矿硐宛如悬挂在半山腰的蜂巢,进洞发现,洞连洞、洞套洞,没有支架支撑的坑道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
  据专家估算,这20年中,全县新开挖矿硐达1800多个,盗采绿松石原矿达1.5万吨,破坏山林植被2000公顷,毁坏耕地300多公顷,损坏乡村道路1500多公里,造成安全责任事故达200余起,伤亡人数达23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国有资源税收流失达2亿元以上!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朱爱民告诉笔者:“直到上世纪末,由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限制,竹山绿松石产品销售仍处于卖原料、卖半成品的阶段,并且由于掠夺式开采、粗制滥造和以次充好等短期行为,使竹山绿松石在国际珠宝市场呈现低迷徘徊景象。在到手都是财的心理作用下,不少经销商只求急于把货物卖出去,不愿在加工、包装、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面做文章,导致市场供过于求,近三分之一的原矿在无任何附加值的情况下,以远低于市场均价抛售给外地客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遏制绿松石盗采滥挖行为

  2005年8月,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文件下发后,竹山借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东风,采取得力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严厉打击无政府状态盗采绿松石行为,使矿山管理秩序明显好转。
  全县对所有非法开采的绿松石矿硐全部予以关停,对出货“红洞”进行混凝土浆砌封堵洞口,对非法盗采刑事案件线索实行“拉网式”排查,查处盗采案件230多起,行政拘留违法人员561人(次),查处渎职公职人员33人,没收炸药20余吨,雷管3000多发。通过开展“封停矿山禁采、打黑除恶、炸材管控”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非法盗采分子的嚣张气焰。先后6次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的“六个一律”矿山秩序整顿活动,即:矿硐一律查封、非法炸材一律没收、矿区工棚一律拆除、采矿设备一律下山、电力设施一律切断、非法盗采一律打击,遏制住了绿松石矿山私采滥挖、无序开采的混乱局面。
  2009年来,我县采取“饥渴疗法”对绿松石矿山全部实行封停禁采,消化存量。按照绿松石矿产资源保护开发总体规划要求,遵循“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直到2014年,才“开闸放水”,将秦古镇小寨、小林扒、金莲洞3个矿区采矿权公开对外拍卖,平抑日益吃紧的绿松石供货市场,并通过公盘交易掌控绿松石国内市场交易价格波动脉搏,适时调整原材料总供给量,使交易价格在可控的合理区间波动,降低行业风险。从对无证无照加工销售绿松石、违法发布绿松石广告的查处着手,加强对绿松石产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黑市交易和偷税漏税违法经营绿松石行为,维护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

  以品牌战略推进保护开发,不断拓宽管护渠道

  “管护的目的不是禁而不采,而是以品牌战略推进保护开发,不断拓宽管护渠道,迫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综合效益。”针对如何建立绿松石管护长效机制,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周玲思路清晰:一是建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发改、国土、公安、环保、安监、林业、电力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商讨绿松石监管策略和发展方向。二是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联合执法监管模式,完善县、乡、村、企多位一体的管护网络。增设了负责全县绿松石矿山管护、开发及文化推介的正科级单位绿松石产业办,公安局设立了矿山执法队,相关乡镇招录70多名协警,24小时“坐山”护矿,压实管控责任。三是以“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为抓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群众法纪意识。四是以建成绿松石商贸城、公盘交易中心、博物馆、加工工业园、电商城等场馆为载体,完善绿松石加工、研发、质检、营销、文化传播与对外合作等功能,为“总部竹山、网络全国、辐射全球”产业大格局提供强有力支撑。目前规模以上经营户入驻商贸城200多户,已对外营业60多户,加工企业入园9家,龙头企业股权准备托管上市1家。五是大力推进品牌战略,将资源、资本、技术“强强联手”,隆起经济“高地”。我县在获得绿松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绿松石之乡”等称号后,又积极申报竹山绿松石地理标志商标,加快出台绿松石国家质量标准,挖掘女娲文化元素丰富产品内涵,打造出倍受时代推崇的绿松石国家级品牌,连续两年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的目标。六是积极探索股份制企业化管护矿山运作模式,按照“同股同利、同股同责、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兴竹公司将绿松石矿产经营纯收益的49%收归国有,剩余51%按县、乡、村民、企业分别占股比2∶2∶3∶3比例分成,调动了当地干部群众护矿积极性。股份制管护矿山试点做法成效明显,适时在全县逐步推广。七是整合政策,加快矿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实现矿山开发长治久安。从公开出让绿松石采矿权价款和公盘交易收益中拿出10%,作为采矿补偿基金,用于改善矿区生产生活环境,补贴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竹山绿松石管护的不懈努力得到了省市肯定和大力支持,多项利好政策打包向竹山倾斜:2015年9月,省国土资源厅已敦促省人大尽快制定出台对十堰地区(主要包括竹山县、郧西县、郧阳区)绿松石矿产资源保护条例,把十堰绿松石资源列入全省优势矿种资源整装勘查,简化绿松石矿业权审批要件设置及办理程序,加快推进绿松石国家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并在资源配置、矿权投放、产品研发、价格评估、市场开拓、品牌打造和对绿松石国有矿山尾矿治理恢复等方面予以必要的政策支持,省国土资源厅、十堰市政府以备忘录的形式明确各自职责,助推竹山绿松石产业转型升级。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