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平词赋悬日月,赫然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却身世迷离的仿佛天外来客。其出生年月还是根据《离骚》的词句推测出来的,做不做得准,还是两说。至于其父为何人,更是因为《离骚》的前八句而众说纷纭。愚不学无术,倒也颇看了几篇文章,对各家之说细细研读,认定屈原与庸国大有干系,甚至可能是庸国皇族之后。有没有几分道理,各位读者且看了再评。
我们先看这八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有人认为,《离骚》是文学作品,这八句话不可当真,“吾”不一定是屈原本人。但绝大多数研究者认定,这八句就是屈原自叙身世!愚以为,“吾”绝对是屈原。《离骚》者,写的就是屈原的牢骚,他没必要虚构一个人出来“弄虚作假”。不过,这八句确实有些“故弄玄虚”,硬让后世之人看了又看想了又想,还是不那么明白。至少现在就有这么几种代表性说法。
第一种说法可以这么翻译:我是高阳帝的后代啊, 我的父亲叫伯庸。虎年虎月虎日我出生,父亲根据我的生辰八字和相貌,给我取了相应的好名字:名正则,字灵均。
这种说法很有市场,而且历史学家们根据“虎年虎月虎日”推断出屈原的出生年月,推断出屈原的父亲叫伯庸,学者们还补充解释说,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正则与平相结合,则意法天,灵均与原相结合,则意法地。法天和法地,寄托了父亲对屈原的殷殷期盼。
这种说法里出现了屈原的父亲伯庸。可屈伯庸何许人也?名不见经传之人,有什么值得屈原自豪的?屈原之父名不见经传,有人认为是楚国名臣莫敖子华即屈章,还有人认为是莫敖屈到,且不说屈章与屈到都不叫“伯庸”,即使真是屈原之父,恐怕屈原也不敢拿出来与高阳帝相提并论。所以,伯庸是不是指屈原的父亲,这是个疑问。有学者认为,伯庸指屈原的先祖、熊渠的长子熊伯庸,即句 王。句 王是不是屈原的先祖,未有史料证明;是叫熊伯庸还是叫熊毋康,未有定论。还有学者认为:“熊渠灭庸国而封其长子在庸(今湖北竹山)以北的汉水边上,并以‘庸’名其长子以旌其功。”此说谬矣,熊渠并未灭庸国,灭庸国是200多年后的楚庄王干的。再说,难道熊渠生了儿子不起名字,等到儿子打了胜仗才起名字?按照那时的规矩,生了儿子三个月就得起名字进宗庙。再说,熊渠分封三个儿子,不会光表彰大儿子的功劳,也得表彰另外两个儿子的功劳吧?那岂不得把三个儿子的名字都重取?
在这个说法里,屈原的名字也令人费解,世所周知,屈原名平,字原,屈原干嘛要说自己名正则字灵均?猜笨谜似的。
第二种说法可以这么翻译:大神祝融啊,你是古帝高阳的苗裔,你是我屈原的祖先。摄提之岁,孟陬之月,庚寅之日,我为自己求卜,乞求神明为我降下预示。神明对我祭祀前的问卜给予了吉祥的预示,愿意为我所受的不公正和当前的窘境做出裁示。
这种说法并不认为这八句是屈原自叙身世,而是占卜打土卦前的祈词,相当于初占的第一次占卜的前辞。屈原曾任三闾大夫,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之类。因此,屈原担任大祭师,主持祭祀之礼甚至占卜打卦,倒是份内之事。在这个“前辞”里,伯庸不是指屈原的父亲,而是指祝融——楚国的祖先神。虎年虎月虎日,不是屈原的出生年月日,而是祝融的祭日,所以屈原才会在这一天占卜。至于正则和灵均,是占卜显示的卦象。
这种说法把伯庸释为祝融,未必妥当。屈原在《远游》中有诗“祝融戒而跸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可见在屈原眼里,伯庸是伯庸,祝融是祝融,两者不是同一个人。
第三种说法可以这样翻译:我是高阳帝的后裔,我的先祖是庸伯。我在虎年虎月虎日出生,我的父亲根据我的八字和相貌,给我取了好名字,我的名叫正则,我的字叫灵均。
这种说法初惊世骇俗,颠覆了现代人对屈原的认知。屈原不再是屈原,而是庸国王族后裔,他的名不是平而是正则,他的字不是原而是灵均。甚至,他本来不姓芈不氏屈,只是被姓芈被氏屈而已。平和原,是他被屈氏之后楚国化的名字,而在庸国的名字体系里,他俗名叫正则,巫名叫灵均。
屈氏由来,据说是楚武子熊通长子熊瑕封到屈地,其后代遂以屈为氏,所以,屈氏与熊氏一样,都姓芈,属于楚国国姓。但也有学者考证,屈瑕未必是熊通之子。还有学者认为,屈原家族本是庸国嫡裔,庸国被灭以后,熊瑕封于屈地,采取了怀柔政策,借助当地的屈原家族对屈地进行统治,擅长占卜巫祝的屈原家族由此成为楚国贵族。庸人本无姓氏,屈原家族或被赐“屈”氏,或按楚国习惯以“屈”为氏,实则是地地道道的庸人后裔。因此,屈原拥有两套姓名体系毫不奇怪。需要注意的时,正则是他的俗名,灵均是他的巫名。信鬼好巫是庸人习性,“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先秦文献中,名字中有“灵”字的多半是巫祝人物。屈原作为庸人巫师,进而成为楚国大祭师,也在情理之中了。
作为庸人后裔,屈原拿出庸伯来“炫耀”一番,当在情理之中。伯庸者,庸伯也。庸为国名,伯为爵位。西周之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屈原所说的“伯庸”,是一位被封伯爵的庸君。这位庸君,极有可能是助周灭商的那一位庸伯。庸伯深谋远虑,杀伐果断,为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庸国也因之成为横跨江汉中西部地区的泱泱大国,领有今重庆大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以及湖南西北部地区,而庸伯,则成为秦巴山区的诸侯长,为庸人名扬天下建立不世之功。而在那个时候,楚国的先祖鬻熊刚刚被封, “号为子男五十里”而已。庸伯作为一代圣君,被庸人尊崇和膜拜,乃理所当然之事。
当然,庸君之爵,尚未见史籍可考,今有“庸公剑”出土,已证实至少有一位庸君有公爵之称。不过,春秋后期,各诸侯国已不把宗主国周王朝当回事儿,纷纷自立为王,这位庸公的爵位是自封的还是周王朝被迫分封的,不得而知。那时候,爵位已经乱套了,分封时只是子国的楚国都已自立为王了,庸君别说自封为“庸公”,即使自封为“庸王”,恐怕周王朝那时候也管不了。况且,庸国的实力和影响已经大不如昔。对庸国后裔来说,份量最重的,还是那一位威名显赫的庸伯。因此,屈原被排挤发发牢骚,颇有些阿Q精神胜利法的意味:我庸人的祖上,比你楚人的祖上,厉害多了!
以上几种说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还得看运气。看什么运气?看能不能通过考古发掘找到相关记载,才能厘清屈原身世,目前的种种推测,不过是猜谜罢了。但屈原家族居住庸地应是无疑的。秭归古属庸地,因屈原之姊女 归乡而得名姊归,后衍变为秭归。女 在《离骚》中出现过,有学者考证, 为巫名,意为屈原的姐姐是一名巫师。屈原家族长期生活在庸地,即使不是庸人也被庸人同化了,用一句不大文雅的歇后语说,那叫黄泥巴巴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不是庸人也是庸人了。庸人好巫,屈原如果不是深受庸文化的浸淫,怎么能塑造出光怪陆离、神奇变幻的艺术境界?作品中有那么多神巫鬼怪的艺术形象?屈原的作品,其实就是庸文化的文学展示。
把屈原作为庸人谪裔,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离骚》前八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