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劳模是劳动群众的代表,是时代的标杆。在建设“十星高地、秦巴强县”征程中,他们扎根上庸大地,在一线默默奉献,他们是时代领跑者,更是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为彰显新时期劳动者风采,弘扬劳模精神,汇聚实干力量,引领和激励广大干群立足岗位,敬业奉献,本报今日起推出“劳动者风采”专栏,宣传报道各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敬请关注。
5月中旬,在偏远的溢水镇陈家铺村一位身患艾滋病的患者,突然绝食,家人怎么劝说也不奏效,急忙打电话叫王焕云,接到电话王焕云赶到患者家中,劝说做工作,晚上与他住在一起,聊天谈心,终于化解了患者的心中怨气。
原来,这位中年男子患艾滋病多年,不能劳动,家人说了几句“闲话”,让患者感到自己是多余人,有了轻生的念头。王焕云说:“艾滋病患者本身很自卑,性格孤僻,心理脆弱,接受不了人们的歧视,只有把患者当亲人,才能树起他们生活的信心。”
十多年来,王焕云始终坚守在艾滋病防治第一线,把患者当亲人,使偏远山村的患者得到救治。为此,他曾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市劳动模范、“感动十堰”十大人物,今年又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为艾滋病人撑起爱的天空
今年55岁的王焕云,是陈家铺村卫生室的医生,他既负责全村的基础医疗工作,又义务承担着艾滋病患者的防治工作。
王焕云是我县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发现者。2000年7月,陈家铺卫生室来了一名40多岁的男子,皮肤溃烂,高烧不止。王焕云治疗了两天,不见好转。想到患者还有盗汗、乏力、消瘦等问题, 便建议他检查是否患了结核或其他传染病。细心的王焕云根据从报纸、电视上了解的有关知识,怀疑“怪病”很可能是艾滋病。县疾控中心闻讯后采取措施,最后确诊该患者得了艾滋病。
“当时村民对艾滋病的认识, 仅限于知道非洲有些国家的人死于这种绝症。所以,害怕是不可避免的。”王焕云回忆说。他也曾经恐惧过、犹豫过,但最后还是自愿站出来,进入防艾第一线。他积极给当地老百姓作健康教育宣传,亲自为艾滋患者转发国家免费提供的抗病毒药物,为他们作健康检查, 治疗机会性感染,并及时向卫生院反馈艾滋病人的治疗情 况。(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