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县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建设相继建成,2016年又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建设相继启动。“把竹山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特色山区县,交通必须先行。”这是竹山县委、县政府形成的共识。
思想观念,因交通而改变。一条条交通动脉引发了人们思想的变革。
经济发展,因交通而改变。一条条交通动脉造就了一个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通道。
穿山越水,大道向南。一条条交通动脉,拉近了空间距离,畅通了交通网络,推动了经济大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因交通优势搭上经济“快车”,正飞弛向前。
竹山这座曾经因路难行而相对落后的山区县,近年来正因为交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瓶颈,成为秦巴山区迅速崛起的山城,连续多年综合目标考核在全市名列前茅,成为十堰地区最理想的投资县(区)之一。
竹山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筑路史,一部交通史,而“十二五”期间的交通建设,无疑是其中最精彩的篇章。
——谷竹高速公路全线通车,竹山进入“高速”时代。谷竹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实现了县域交通网对接国家高速公路网,结束了我县“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封闭局面,大动脉带动了大流通、大物流,使我县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全国了解竹山,让竹山走向全国。
——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造福广大人民群众。以国省道加密调整为契机,加快路网布局调整,国道从无到有,新增里程243公里,南北横线236省道鲍双线调整为国道G242,东西纵线305省道襄关线调整为国道G346;经过我县省道共9条300公里;国省干线覆盖所有的建制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县道调整为14条323公里,形成层次清晰、功能完备、权责分明的公路网络布局,交通服务功能全面提升。
——实施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打造“竹山交通”品牌。随着G346国道25公里文峰界山至县城段路面大修、24公里县城到溢水五房沟段和9公里宝丰韩溪河至擂鼓县河铺段一级路升级改造、16公里溢水五房沟至宝丰韩溪河段二级公路达标建设同步实施,为竹房城镇带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完成G242国道上庸九华至官渡新街段28公里二级路达标改造、官渡桃园至柳林公祖段27公里和官渡新街至桃园段25公里新建工程、柳林公祖至高桥段10公里大修项目,彻底解决了我县南部山区出行难问题;十竹路、柳洪路、三深路等辐射路的稳步推进,提高了区域主干公路网通行能力,为实现“2小时交通经济圈”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造县乡道溢水至两河口公路20公里,实现了西部与南部乡镇的无缝对接;800公里水泥路建设,畅通了大交通的“毛细血管”,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全县“一主、两翼、四辐射、六循环”的大交通格局基本成型,交通形象全面提升。
——城乡公交一体化,奏响出行“便民曲”。主动聚焦群众需求,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积极谋划全域客运、区域公交,加快实施乡镇公交网络化进程。组建了竹山县城市公交公司和竹山县城乡公交公司,开通县城至新一中校址、县城至擂鼓、县城至三台、县城至上庸等10条城市公交线路,定线定点发班建制乡镇政府所在地线路10条,许可通村小型客车203辆,全县254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客车”,人民群众正享受着安全、便捷、舒适、优质的公共服务网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十三五”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交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张立体化、智能化、现代化、全覆盖的“竹山大交通”宏伟蓝图已绘就。为使蓝图“落地生根”,竹山交通人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建成全省一流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十星高地”、建设“秦巴强县”而努力奋斗着!
图/文 章 磊 向继华
乡村开通公交车。
龙背湾公路一角。
荷香路畅。
稻浪映村路。
水泥路修到移民家门口。
便民候车厅。
招手即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