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2016年06月28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
本期导航 往期回顾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和新疆有个约定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8日  查看次数:次  
——县张振武小学副校长卢勇援疆支教琐忆
 
激情赴疆
  “总想看看你的笑脸,总想听听你的声音,总想住住你的毡房,总想举举你的酒樽,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寻找共同的根……”
  援疆,是一个富有温度的词汇。2015年8月,我和郧西的4名教师接受挑选,加入了第5批援疆工作队,告别家乡,毅然决然地登上飞往新疆博乐的航班,越平原、跨高山、渡云海、漫雪峰,飘过沙漠戈壁,终于到达万里之外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从此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开始为期一年的援疆生活。
真情在疆
  我的受援学校是86团第二中学,坐落在博州博乐市郊区东南8公里处的布恩混图地区。我所在学校,有57名同事,他们中有汉族人,也有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坚韧、实诚的兵团一员。
  我们新到学校,同事们见面微笑着点点头、打个招呼,张老师把娃娃们送的葡萄分几抓给我们,李老师帮我们修个开关、插座啥的,都随意得很,好像是处了很久的一家人那样自然。86团第二中学的男教师有10多人,一到周末,不是王老师作东,就是钱老师牵头,自家做个烧烤,或团场餐馆点上七八道菜,边吃边聊,人心里暖融融的,在疆的日子感到不寂寞。在学校,我是挂职政教副校长,任四年级二班语文。平时我们上个公开课,都被冠以了“研讨课”、“示范课”,有时还作个报告,大家都很捧场、坐得整整齐齐的。
懂事的孩子
  学校有百分之二十的孩子是少数民族,百分之八十的是住校生,这里的老师亲切的称学生为“娃娃”。娃娃们大多是健康的黑红脸庞,男生清一色小平头,女生则都留着“马尾刷”,穿一身黑蓝相间的校服,见到老师腼腆的一笑。
  娃娃们早上9:10开始上二十分钟自习,早自习分配给语文、英语学科,老师虽然不在,但布置有学习任务;上午四节课上完后13:30,走读生回家吃饭午休,下午四点到校,再上四节课,一天学习结束;住读生晚上由值班教师维持秩序、学生自习,不布置学习任务。
  这里老师和学生都很轻松,不刻意地加班加点搞成绩。这里的娃娃们享受着丰厚的国家助学政策,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去年暑期学校新配了钢木课桌凳和班班通,今年开学又在立项建设标准化运动场和文化宫,一场以翻转课堂为主导的教学革命即将展开。
“双结双促”友谊深 
  2016年2月28日是个响晴,想着过年回家备好的礼物和刚领到的米面,和援友朱老师一起约着去走走亲戚——结对的“双结双促”学生王琪琪家。她家是2008年甘肃来疆包租的果农,包种20多亩葡萄地,一家4口人。
  王琪琪家得知我们要来,亲自开着皮卡到团部来接我们,行程20多公里到了她家,这是个一室一厅一厨的平房,屋里收拾得很整齐,火炉上土鸡炖得正香,主人热情招待我们,把甘肃特色的桂圆、红枣、枸杞、冰糖香茶沏满,摆上葡萄干、麻花、香蕉、脆梨。我们坐在一起边吃边聊,主人也提出了孩子要“多提问、多辅导、有长进”。
  在86团第二中学,我们两个援疆教师这样的“亲戚”有一、二十家,每到节假日,他们不是接我吃抓饭、教钓鱼,就是叫我们一起去看风景、逛古迹,我们仿佛是他们家真正的“一份子”。
深情离疆
  时光竞走,岁月留金。为期一年的援疆支教就要画上句号。临行的每一天我们都收获着感动,一边是工作队、学校和同事陆续安排着活动与聚餐,一边是家长和邻居不时给些美食和特产。也许是我们就要离去,也许新疆本来就这样盛情,正如这阵儿新疆的天气,既热情似火,又凉爽宜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支教一年真情满,此生未了援疆情。当挥手告别天山的云彩凯旋时,我们坚信,无论大家以后身处何地何岗,援疆经历必将是人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最美好的回忆,是人生成长的精神财富。
                                                         (苗东升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今日竹山-多媒体数字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鄂ICP备05017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