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东西是不易忘掉的,比如乡音,人到哪里,就带到哪里,总也改不了、忘不掉。
我就是个改不了也忘不掉乡音的人。
记得刚从乡下调进县城的那天早晨,外婆拉着我的手喊着我的乳名说:“进城了,不要忘了说家乡话,可别像有些‘半吊子’,出门三天就南腔北调了!”我把外婆的话当“圣旨”,牢牢地记在心里。这么多年来,不但没有丢掉地地道道的家乡话,就连走在大街上听到那耳熟能详的乡音,便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家乡在鄂渝交界的柳林乡民主村,因为与重庆市巫溪县交界,所以口音就很像“川话”。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县城里还没有几个柳林人,更别说真正的民主老乡了。如果在哪里遇见了家乡人,只要时间允许,再看对方闲着,那是一定要走过去攀攀老乡的。于是,仿佛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小山村,看到了古老的石屋,看到了儿时的伙伴,或一起捉蛐蛐、挖蚯蚓、粘知了、掏鸟窝,或站在山顶上看家家户户的烟囱。炊烟里有柴草的味道,有玉米粥的味道,有粉条炖腊肉的味道,联想起故乡的这些气息,仿佛又找到了童年的那段快乐时光。
从小生在山村的我,是浸润着乡音长大的。屈指算来,从山里进城,从城里下乡,再从乡里回城,离开家乡已经有三四十年了。但我不管走到哪里,都还是满口的柳林口音。尽管当初有的城里人瞧不起山里人,甚至说是“乡巴佬”、“土老帽”,但我从没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再后来,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特别是水库移民搬迁,很多柳林人都涌进了县城,加之柳林人一向以“诚实厚道、互帮互助”而著称,渐渐地也就被城里人刮目相看了,于是,我为自己是柳林人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说实话,我对咬定乡音不放松也是曾经有过动摇的,原因是我强烈地感受到乡音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嬗变:村上的老师和学生们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考上大学的后生回到家乡也讲普通话;还有那外出打工的男孩子回家干脆领来一个说粤语港话的媳妇……从这些潜移默化的变化中,我看到了一个新型农村的诞生,看到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看到了新一代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其实乡音就是熟悉、亲切、激动心灵的声音,带给我们的是亲切感和亲情味,也能增加我们对家乡的感情。当然,乡音有时候也会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麻烦和不便。因此,我们不妨学会两套语言,也就是对本土用乡音交流,对外界用普通话交流,这样,既享受了乡音带来的亲切和快乐,又不因乡音而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您说呢? (工作单位:湖北巴山食品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