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圣母山下鄂陕交界的得胜镇文峪河村,茶山上处处可见村民在修剪茶园、追肥施料……与往年不同的是,原先这个时节村民大多在外打工,现在都在家里发展茶叶产业。
55岁的村民陈耀喜满脸喜悦:“自家的15亩田,以前种水稻、玉米只够一家人吃,每年还要外出打工挣钱。自从开始发展茶叶,今年光春茶一项就进账15000多元,年底不仅能脱贫,还能致富。”
封矿山绿满山
地处秦巴山区深处的文峪河村原是国有硫铁矿区,也是重晶石等矿产资源富集区,在40余年采矿、选矿期间,少数人富起来了,却给文峪河村留下了不可治愈的“伤疤”。村民们说,以前文峪河穿村而过,河流上游的硫铁矿渣和低品位矿石,经日晒雨淋后氧化,污水直接流入河水中,河水受污染变成红色,成了村民口中的“红河”。
为治理文峪河矿区的污染问题,2002年,县政府对文峪河硫铁矿井实行了永久性封堵,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种植核桃、木瓜、银杏等经济林,绿了山林、富了后代。
种茶叶富村民
矿是封堵了,山是变绿了,然而,平均海拔800米以上的文峪河村,因山大地贫、灾害频发,村民种粮是“四种五不收”,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打工,成了“省级重点贫困村”。
如何带领村民致富成了村支书李易铭心头的一件大事。李易铭心想,村里有足够的劳动力和土地,国家又有不少扶贫优惠政策,加上好多村民有种茶经验,何不将发展重点放在茶叶上呢?于是,他发动村民退粮种茶,并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办起茶叶加工厂,生产“飞来峰”绿茶,使茶园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挺起了脱贫增收脊梁。
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帮扶单位+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由社里提供茶种、肥料等生产资料,村民以土地入社,茶园见收后,采摘的茶叶由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今年,借力大冶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帮扶,该村开发大冶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员工消暑专用茶,大茶叶值钱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仅今年春季,该合作社就生产普茶9吨,其中有6吨供给了大冶有色金属集团公司。
现如今,该村不管是河边还是山坡上,茶园一片连着一片,堆绿叠翠,渐渐丰产的1000多亩茶园,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兴产业促脱贫
茶兴带来百业兴。合作社的壮大,让更多村民坚定了发展产业的信心。正在兴建的郧巴黄牛养殖基地,注册成功的2家养牛、养羊合作社,有养殖能力的贫困户家家养猪、户户养鸡,推动着文峪河村产业扶贫提档升级,让更多农民鼓起了腰包。
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文峪河村今年整村出列、“省级重点贫困村”摘帽不再是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