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县“十佳村党支部”城关镇明清村
“下雨不再走泥泞路了,边远组群众吃水不再难了,居民小区环境美化了,孩子就近上幼儿园了,贫困户脱贫有门路了……”城关镇明清村群众谈起村里一件件、一桩桩的新变化,感慨万千。
风清气正聚人心
村党支部是带领群众发展的明灯和旗帜,要擦亮这盏灯需要有一支团结、高效的干部队伍,需要支部每一位党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体现党员先进性。
随着城区的拓展,明清成为开发的热土,村里在建工程项目多,如何让村党支部一班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不计较个人得失。党支部一班人坚持正人先正己,时时以身作则,事事从我做起,处处率先垂范。
村党支部出台了“三条禁令”:禁止干部假公济私承包大小工程,禁止请客送礼大吃大喝,禁止用公款外出观光旅游。推行民主管理,把知事权、议事权、监督权交付给群众,清了集体的“家底”,亮了干部的“箱底”,明了群众的“心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发展产业赢民心
为让群众走上小康致富路,村党支部积极探索种养业发展的新路子,引导农民发展蔬菜、鲜果、养殖、加工等产业。通过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产业,增加村民收入。
该村8组具有山场资源丰富和交通快捷优势,他们引导村民发展露地蔬菜100亩,村上投资10万元,建成鲜桃基地80亩。
为帮扶8组贫困户江开友发展养殖脱贫致富,村干部主动联系农商行城关支行给予扶贫贷款10万元,建起了羊栏、鸡舍,购回山羊120只、鸡苗1000只、仔猪6头。今年底可出售山羊50只、鸡500只、猪5头,总收入可达到6万多元。
7组村民有加工豆腐的传统,由于缺水,豆腐加工这一传统工艺得不到很好发展,为解决群众加工豆腐缺水问题,村里通过多方协调,在桥儿沟村建起水塔,既解决该组村民人畜饮水困难,又使村民的加工豆腐坊红红火火。
为民谋利暖人心
为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村党支部一班人对百姓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收集、汇总、梳理,从解决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入手,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修复了明清水库防汛路3处滑坡坍陷,解决了本村7组和桥儿沟村群众出行难;修通了2组至5组小区道路1.2公里,对体育场和移民搬迁路进行硬化,铺设了排污主管道和人行道彩砖;硬化了5组至4组出行路250米,铺设排污管网300米。
新建水塔、新铺管道,解决了7组30多户村民人畜饮水问题;争取县自来水公司支持,铺设主管网和支管网5000多米,使8组100多户饮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
新建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方便了群众办事。投资150万元,在龙山盛景小区购置商品房1100平方米,建起幼儿园,解决了400儿童入园难;建起标准化村卫生室,村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就能治好的愿望。
风清气正聚人心
村党支部是带领群众发展的明灯和旗帜,要擦亮这盏灯需要有一支团结、高效的干部队伍,需要支部每一位党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体现党员先进性。
随着城区的拓展,明清成为开发的热土,村里在建工程项目多,如何让村党支部一班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不计较个人得失。党支部一班人坚持正人先正己,时时以身作则,事事从我做起,处处率先垂范。
村党支部出台了“三条禁令”:禁止干部假公济私承包大小工程,禁止请客送礼大吃大喝,禁止用公款外出观光旅游。推行民主管理,把知事权、议事权、监督权交付给群众,清了集体的“家底”,亮了干部的“箱底”,明了群众的“心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发展产业赢民心
为让群众走上小康致富路,村党支部积极探索种养业发展的新路子,引导农民发展蔬菜、鲜果、养殖、加工等产业。通过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产业,增加村民收入。
该村8组具有山场资源丰富和交通快捷优势,他们引导村民发展露地蔬菜100亩,村上投资10万元,建成鲜桃基地80亩。
为帮扶8组贫困户江开友发展养殖脱贫致富,村干部主动联系农商行城关支行给予扶贫贷款10万元,建起了羊栏、鸡舍,购回山羊120只、鸡苗1000只、仔猪6头。今年底可出售山羊50只、鸡500只、猪5头,总收入可达到6万多元。
7组村民有加工豆腐的传统,由于缺水,豆腐加工这一传统工艺得不到很好发展,为解决群众加工豆腐缺水问题,村里通过多方协调,在桥儿沟村建起水塔,既解决该组村民人畜饮水困难,又使村民的加工豆腐坊红红火火。
为民谋利暖人心
为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村党支部一班人对百姓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收集、汇总、梳理,从解决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入手,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修复了明清水库防汛路3处滑坡坍陷,解决了本村7组和桥儿沟村群众出行难;修通了2组至5组小区道路1.2公里,对体育场和移民搬迁路进行硬化,铺设了排污主管道和人行道彩砖;硬化了5组至4组出行路250米,铺设排污管网300米。
新建水塔、新铺管道,解决了7组30多户村民人畜饮水问题;争取县自来水公司支持,铺设主管网和支管网5000多米,使8组100多户饮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
新建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方便了群众办事。投资150万元,在龙山盛景小区购置商品房1100平方米,建起幼儿园,解决了400儿童入园难;建起标准化村卫生室,村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就能治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