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患者最亲近的家人,笑容暖彻人心
溢水镇陈家铺村高山上的一座土房内,王焕云身着白大褂,双手交叉搭在患者手腕处,聚精会神把脉。55岁的他个头不高,头发已开始花白,脸上沟壑纵横。看着病人时,他的眼神平静而笃定,带着暖彻人心的笑容。
上周,整整两天,记者坐着王焕云的摩托车随他上门看诊。患者散居大山深处,几乎每到一户,都要穿过几段阴沉的山谷,翻越几座险峻的高山,行走数十公里的盘山公路。
做了35年村医的王焕云,擅长号脉、针灸、推拿,中草药也是强项。35年来,他为村民解除过多少回病痛,已无法统计,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艾滋病人的关爱。
在已去世的艾滋病患者左银家门口,记者遇到了他30岁的女儿阿凤。车还没停稳,阿凤就冲了过来,拉住王焕云的手,嘻嘻笑着。“阿凤有轻度精神病,在左银去世前,我答应要帮他照顾好女儿。”王焕云说。
对阿凤而言,王焕云就是她最亲近的家人。在左银被查出患艾滋病后的12年里,王焕云屡次带上生活用品,吃住在他家里,陪护他度过病症重发期;帮助左银养猪、种植果树增加收入;利用访视病人走村串乡之便,为阿凤寻找伴侣,解决了她的终身大事。
给阿凤看诊完毕,已是日暮。在左银坟前,王焕云点燃香烛、纸钱,“你放心,阿凤的病情比较稳定,你女婿待她很好”,他缓了缓,眼里闪烁着泪花,“村里得你这个病的,眼下只有沈吉和春丽还活着。沈吉今年种了5亩肚倍,春丽的双胞胎女儿已经3岁了,给她用的母婴阻断疗法很成功,孩子4次检查都没有得(艾滋)病。这两年我身体不太好了,就让儿子金钟回来继承我的事业。”
说到最后,王焕云已忍不住泪水。纸钱燃烧的火光,将他的脸映得通红。
一人一药箱一摩托车,他奔走大山15年
15年来,就是面前这个精瘦的汉子,在尽村医职责的同时,不畏流言、不惧艰险,帮助山里的艾滋病患者抗击病魔。
一人、一药箱、一摩托车,王焕云数千次翻越重重山岭为艾滋病人上门看诊。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这句誓言,有16年党龄的王焕云踏过湍流险滩,攀过悬崖峭壁,“零距离”与艾滋病人接触,率先垂范,引导村民接纳、帮助他们。
艾滋病至今尚无根治的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在大山深处的小村里,王焕云是身患顽疾的村民的希望。
陈家铺村地处秦巴山腹地,直到6年前,村里才有了水泥路。他清楚地记得,2012年2月16日,家住高山上的啸庭病情危急,他骑车上门看诊,并为啸庭及其80岁的父亲做好晚饭。返程时,天黑下暴雪,他不慎摔倒在泥泞路上,全身多处擦伤,腰腿软组织重度损伤,右手背被石头划了一道五六厘米的口子。
在家休养4天后,王焕云再度前往啸庭家看诊。 在扎针时,由于手部疼痛,试了几次都没扎准,还有血液飞溅出来,洒到了他受伤的手背上。 (下转三版)